爱上海

会员专享

发布时间:2023-04-24 19:11:53

爱上海庙子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原名曰:兴隆庄。清乾隆年间,因在村庄东南部建一庙宇,庙前古柏参天,并有西去新泰、羊流,专往博山、周村的大路穿过。庙东一家魏氏店铺,供来往客商歇脚食宿。久而久之,便称庙子。村民有“谁叫庙子打死勿论,谁叫兴隆保管(送)酒饭一顿”的说法,意思是村民们力求保留兴隆庄的美称。庙子村始有赵姓建村,其间魏、佐、高、田等陆续迁居。现有赵、魏、田、高、刘、和、周、胡、曹、吴、阚、尚12姓,其中赵姓最多,高姓、田姓次之。憨厚朴实的人们从不以族姓论众寡、分强弱、比贫富,世代和睦相处,团结互助,勤奋耕读,世代相传,生息繁衍。庙子村背靠九龙山,前临白马山,一条蜿蜒的汶河上游之水,把村庄与白马山隔断,绕至村东,直向东北方向远伸,犹如一条银色玉带环抱大半村庄。村东河上宽阔的大桥,是西部数村东去的交通要道,它记载着乡里人的辛劳。村西有一条小河,桥上那古老的石桥,铭刻着庙子村的历史和变迁。那白马山中的姐妹(大小)峪,宛如一母同胞,让人深感大自然的神奇与奥妙。村中央8米宽的沙石结构公路横跨东西,西去莲花山麓径,东通钢城区府地,它为人们带来滚滚财源。民国初年(1924年),由于社会形势复杂多变,致使匪患猖獗。一些游兵散勇纠集当地地痞流氓组成土匪帮伙,四处对人们烧杀掠抢,糟踏妇女,殴打老人,抢光粮食,牵走牛羊,无恶不作。村民们四处逃亡,无处安家。对此,人们忍无可忍,奋起抗击;于是成立了红旗会,推举魏孝东为会长、田子顺为副会长,同高峪、纸坊村合伙修筑天宝寨,共结联防抗匪。粮食、衣物、畜禽放置山上,“光棍”、土匪来了,就拿起土枪、土炮、大刀、红缨枪,甚至用上滚木擂石与匪战斗,有效地抗击了匪患。1935年,庙子村遭受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洪灾。一时暴雨倾盆,山洪瀑发,河水湍流,奔腾滚滚,洪水冲跨了3公里长的河堤,村南农田一片汪洋。村民高为乐之妻就是被洪水冲走的。匪患的掠夺、天灾的打击使人们生活雪上加霜,苦不堪言。为逃生,人们只好携儿带女,背井离乡,西下山西,北上东北、博山。全村先后出走百余人。赵伟伦打擂就此广为流传。据《彰善碑》记载,民国三十二年前,因村前有东西大路,经百年沧桑,水冲雨淋,加之兵荒马乱而无人问津,来往行人过河行路困难。村民田和舂看在眼里,痛在心田,于民国三十二年出资、粮,修三座河桥⑤,方便了世人。1938年古历七月十七日,庙子发生激战,吴瑞林⑥将军率部沉着应战,让敌人闻风丧胆,在民间广为传颂。村民刘翟氏、赵徐氏、赵乐群,田文法、许来英、赵乐彦夫妇不畏敌人所迫,舍身救子弟兵的事迹展示了庙子人的勇敢和胆略,至今被人们传为佳话。庙子人自古有地瓜加工的传统,主要特产以庙子粉皮⑧而远近闻名。以淀粉加工为龙头,促进了全村种植、养殖、副食加工等各业的发展。全村共有48家。同时,该村是这一区域科学种田的带头村,设有植保站一处。赵德兴是该站的全权代表,四邻八乡前来“求医问药”、受艺培训,被人们誉为科技带头人。2000年庙子村被评为山东省“农业科技示范村”,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庙子村,自明代洪武年间开始加工粉皮,以皮薄、透明、耐煮烫、口感好等特点而闻名乡里,但由于都是一家一户的小作坊式分散经营,质量参差不齐,还竞相压价争客户,一直没有形成规模。1994年迁新校址,建新校,与罗汉峪村联办完全小学,总投资25万元。教师有李文永等22人,学生350人;2000年12月划归艾山街道后,庙子、罗汉峪两村、又与九龙村、纸坊村合校联办,建有校舍40间,2008年艾山街道又出资100多万元,由办事处副主任蒋方泉、村支部书记赵贯广亲自负责抓质量,在原校址,建高标准的教学楼一座,教师有徐西圣等21人,学生450人,达历史最大规模。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庙子村首出8名高中毕业生,号称"八大金刚,他们分别是:高登义、田茂泉、田洪文、赵方杰、田洪福、赵方有、赵方明、和法泉。在村历史上,可以说史无前列、历史之最,当时人们对这8名高中生,堪称秀才,称之为回乡知识青年。.庙子村历来崇文尚武,建国前到建国后直至今天,先后有139名优秀儿女报国参军。解放军东海舰队某基地政委田文聚、青岛公安消防支队大校田洪星、少校田茂钢,镇江公安消防支队中尉田烈健,精忠报国、崇文尚武,就是这个群体的典型代表。庙子人引以为豪,田姓老少爷们感到光荣。今天的庙子人在用勤劳的双手、聪明的智慧、英勇顽强的意志,绘制着家园的锦绣蓝图。赵伟伦,又名老聋,因耳患疾病而得名。青少年时,身高体阔,力大无比,为人正直,胆量过人。1935年,因生活所迫去了东北,正遇日军立擂比武,他看到日本人接连摔伤几个中国人时,义愤填膺而跃上擂台,抢先给日本人一措手不及,将其摔在擂台之上,当日本人爬起欲以还击时,他抓起两把沙土抛向日本人面部,使其双眼难睁,引起全场人的喝彩。但给他招来杀身之灾,他见势不妙,便在众人掩护下逃走。公元一千九百三十九年夏末,抗日英雄吴瑞林将军率领八路军四支队第一大队驻扎在艾山办事处高峪村。这一情况被伪军知道后,密报了驻新泰的日军,新泰日军立即与驻莱芜的日军联系,准备纠集各据点的日伪军,来一个多方夹击,把一大队消灭在高峪村。八路军泰安敌工站科长尹奎元(东施村人)接到敌人准备于农历7月16日夜袭击一大队的情报后,连夜赶到高峪村向吴瑞林通报了敌情。吴瑞林当即决定,在葫芦山脚下沈家崖一带设下埋伏,一举干掉从莱芜据点向我军出击的日伪军。据当代作家田茂泉听他奶奶许来英介绍说,农历7月16日夜,天沥沥下着秋雨,吴瑞林带领部队隐蔽地到达指定地点做好伏击准备,守株待兔。时过半夜,未见敌人的动静,战士们一动不动地趴在地上,单薄的军衣早已被雨水淋透,山风一吹,冻得瑟瑟发抖。天近黎明,还是未见敌人的影子,战士们开始有些沉不住气了。为稳定战士们的情绪,保持战斗力,吴瑞林决定留下孟继合的一个中队就地继续警戒,自己率部队暂且西撤到庙子村宿营休息。负责警戒的战士们由于疲劳不堪放松了警惕,趴在秫秸攒里睡着了。第二天,天刚蒙蒙亮,200多名日伪军越过警戒部队,经庙子村南向双杨桥凤凰顶方向开进,准备从西、北两个方向包围高峪村。前头的敌人已快到纸坊村东的魏家林时,后边的敌人却忽然发现了宿营在庙子村的八路军战士们晾在篱笆上的军衣。于是,前头的敌人立即折回来,呈扇形展开,向一大队偷袭过来。此时,正好民兵队长田文法,早起去田里察看庄稼长势的情况,发现敌情后,便大声喊着向村里跑去,日军朝他开枪射击未中。枪声和喊声惊醒了刚刚入睡的战士们,他们迅速起来仓促应战,吴瑞林大队长亲自端起机枪向敌人扫射,掩护部队组织火力向敌人反击。孟继合中队听到枪声后,知道敌人已越过去,立即指挥战士们向庙子村靠拢。那边吴瑞林带领部队集中火力把敌人逼到了庙子村的一片林地里,与孟继合中队一块,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敌人受到前后夹击,渐渐处于下风,我军乘势勇猛攻击,眼看胜利在即。不料,从新泰据点前来增援的日伪军赶到,在村南山上架起小钢炮向我军阵地发起猛烈轰击,我军损伤严重。日伪军趁机冲锋,我军渐渐抵挡不住,吴瑞林只好组织部队,且战且退,他亲自持机枪带领一个排掩护部队朝西北沿九龙村向东南峪方向撤退。这一仗,从7月17日早晨五点左右,一直打到下午三点左右才结束,敌我双方均负出了沉重的代价,吴瑞林在这次战斗中也身负重伤,从此落下了“瘸腿”的终身残疾。战斗结束后,敌人立即把庙子村包围起来,搜捕是否有未来得及撤退的八路军。他们把全村的老百姓全部赶到本村一个场园里集合起来,准备一个个进行“过筛”。有个汉奸认得村民赵成伦的妻子徐氏,便向日军头目嘀咕了几句,于是日军便把徐氏从人群中拽了出来。徐氏当年60来岁,长得慈眉善目,精通医道,经常给人看病,是周围十里八乡有名的“神妈妈”,按辈份村里多数人喊他“二奶奶”,二奶奶在村里人缘很好。日军头目朝那汉奸一点头,那汉奸会意,走向二奶奶说“太君让你认一下,这人群里面有没有不是你村的人,认出一个赏大洋10块,若是不说实话,死了死了的有,明白吗?”二奶奶站在鬼子面前不慌不忙,从容不迫,从她脸上掠过一丝机智勇敢的笑容。日伪军把村民们排成队,一个个地从二奶奶身边过,让她辨认。日军头目一手掐腰,一手握刀,两眼紧盯二奶奶,察言观色,随时抓人,其他日伪军荷枪实弹,严阵以待。当过第一遍筛时,每走过一个人,二奶奶都微笑着点头说:“认得,是俺村里的”。当有两个陌生人还未走近二奶奶但已纳入她的视线时,她心里不仅暗自一惊,立刻意识到这两人就是未来得及撤走的八路军,如今被堵在了村里,心想,一定沉住气,豁上老命也要把人救出。当两个陌生人缓步走近二奶奶时,日军头目似乎看出了什么,把握刀的手略向上一提,敲山震虎地向二奶奶说:“他们两个是不是八路?”其他日伪军哗地一声把子弹推上了膛,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二奶奶面对眼前的形势,镇定自若,始终如一地微笑着点头说:“太君,他们可都是俺村的良民,是大大的好人啊!”指着其中一个说道:“这个是俺的干儿,可孝顺俺呢!”又指着另一个说:“这是俺村高志前的干兄弟,不信你问问旁人。他们小胆得很,太君不要吓着他们。”听到这话,日军头目似信非信地点了点头,把握刀的手又放了下去。两位八路军战士悬到嗓子眼上的心这才放了下来,赶紧装作很害怕的样子朝日军头目点头说:“我们可都是老实巴脚的庄稼人啊!”就这样,第一遍过筛总算蒙混过关。敌人不死心,过一会又把部分重点怀疑对象重新排好队,让二奶奶再认一遍,见二奶奶说的和第一次完全一样,没有露出任何破绽,只好作罢,两位八路军战士才虎口脱险。后来得知,其中一个是新泰魏家峪村人,参军前曾当过货郎。就在敌人把村民往场园里赶之前,另一位未来得及撤走的八路军战士慌忙跑进了村民刘加志家里。刘加志的妻子翟氏二话没说,赶紧让他躺在炕上,为其盖上被子,当作自己的儿子,敌人进来搜查时,她就让其装病在床起不来。当一拨拨的日伪军反复进家查问时,这位八路军就趴在翟氏的怀里说:“娘,他们又来了,我害怕。”翟氏抚摸着他的头对着日伪军说:“好孩子,有娘在别害怕,老老实实地躺着,人家不招惹咱庄户人,何况你还病着起不来。”就这样,这位八路军战士在翟氏的机智掩护下,也躲过了这场劫难。第二年冬天,这位被救的八路军战士还专程来庙子村看望救命恩人翟氏。还有一位受伤后未来得及撤走的八路军,急忙躲进了村民赵乐昌家里。赵乐昌的家人发现后,赶紧把他藏在西屋里堆着的一垛高梁穗子里面,让他千万别动。随后若无其事地走出家门,被敌人一块赶到场园里。就在敌人即将撤离庙子村时,有一伪军想临走时捞点油水,便急忙跑进了赵乐昌家里翻腾东西。躲在高粱穗垛里的八路军听到动静后,误认为是房东家的人回来了,冒失地探出头来问了声“敌人撤走了吗?”。这一问把伪军吓了一跳,回头看到一名八路军藏在里面,拔腿跑出大门报告了在街上警戒的日本鬼子,这位八路军战士被敌人生擒后,他们又把赵乐昌家的两间西屋和一间南屋放火烧尽。事后,赵家人为未能救出这位八路军感到后悔不已。吴瑞林激战庙子村的战斗故事,远近闻名,家喻户晓,永载史册;庙子村“红嫂”冒险虎口智救八路军的事迹更是传为佳话,一直激励着后人不忘历史,永怀革命先烈驰骋沙场的战争岁月。1972年春,村民在位于村东500米处一古井址,开凿大口机井,机井开口直径15米,当挖至11米深处,因底部是流沙,发生了大面积坍塌,人和机器全被埋入井中。噩耗传开,四村八乡前来支援营救,莱钢驻军沿河开来了吊车两辆,战士近百人,奋战三昼夜,终从井底挖出了遇难者赵现茂、刘顺、赵奎兴三人的尸体。事故造成三人牺牲、三人重伤。1996年,魏少学、高登荣、赵学兴、高登泰等组织成立了10余人的民间吹奏曲乐队,走遍方圆十几里。2012年村民高传英,组织成立了兴隆舞蹈队,利用每天的夜晚时间,组织村民跳舞,2015年五一前夕,所在的舞蹈队在莱芜市钢城区艾山街道“工行杯”全民广场舞大赛”中,获三等奖。刘翟氏:【娘家是新泰北师乡狄家沟,婆家是庙子】。庙子激战后,敌人四处搜寻、逮捕、屠杀八路军伤员。刘翟氏正在家中忙碌,见一满脸带血之人夺门而入,口称“大娘,救救我,我是八路军”。刘翟氏没来得及多想,将其盖在炕上的被窝中,并擦去血迹。日军盘问是什么人,刘翟氏不慌不忙地说:“是儿子病重卧床。”躲过了日军搜查。过后,这位战士双膝跪地口称:“您就是我的亲娘。若后生无事,必将厚报”。赵徐氏:【娘家是北楼村,婆家是庙子】。日军为抓散失的八路军,把村民赶至东场院,让家人认回亲人。赵徐氏面对敌人的刺刀,把两位八路军战士当作“大儿子、二儿子”,领回家中。传说,白马山,是由一匹东海神龙幻化而来。白马山西面,那座山叫亢山,山脚下村子里姓朱的居多,因为谐音“猪吃糠”,所以朱姓人靠着亢山,日子过得还算充裕。据说亢山下有匹白龙马,只有到了年底最后一天,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白龙马才偷偷出来下山喝水,马头伸到河边,马尾却还在山上。此时,山上云雾缭绕,青烟袅袅,方圆几里香气扑鼻。至今还能在白马山的东面找到云雾生起的地方——云窝。据说云窝直通东海,深不见底,有人曾丢一块石头下去,却听不到一丝声音。每逢年底,小白龙就从东海腾云驾雾而来,出现时先是云雾源源不断从云窝里冒出,香气溢人,不久整座山便笼罩在朵朵祥云之中。可惜的是,云窝已经让淤泥淤住了,失去了往日的灵气。“南蛮子”(南方人)听说这件事后,想来擒住白龙马。有一年年底,“南蛮子”深夜偷偷埋伏在亢山下,等待白龙马出现。周围村民听说后,自发组织起来要保护白龙马。大家商议等夜深白龙马出现时,一起放鞭炮,用声响来通知白龙马。果然,深夜子时,白龙马按时出现,只见它正要伸头喝水时,“南蛮子”缚住了马的脖子。此时,鞭炮声、呐喊声骤然响起,惊激了白龙马,它回头想要腾空,可绳索紧紧套住了它,使它无法升起。它便不住地抬起前腿乱踢,一下将“南蛮子”踢下了山。此时,白龙马全身白毛都竖了起来,可依旧挣脱不掉缰绳。随着黎明的到来,白龙马的毛开始往下掉,不一会儿就落满了一山,白花花全是龙鳞,就象下了霜一般。就这样折腾了一晚上,白龙马最后幻化成了一座山,后人叫它白马山;原先的亢山叫成了“霜”山,后来演变成了双山子。传说,很早以前,长江以北,连年天灾,黄河泛滥,饿殍遍野,黄河岸边的百姓,只好背井离乡逃活命。话说黄河岸边的葛家庄,有一户姓葛的老人,早年丧妻,身边留下两个长得一模一样,如花似玉的俊姑娘,日子过得非常艰辛,上顿不接下顿。这一年他们的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被迫离乡逃荒上路。上路不几天,老人家连饿带病死于道旁,两个姑娘悲痛万分,掩埋了父亲继续逃难。这一天,她两又饿又渴。路过庙子村东南,实在走不动了,就躺下昏昏欲睡。刚睡着,她们二人同时梦见一个身穿盔甲,手持宝剑的红脸大汉从天而降,非要捉拿她姐妹归天。正在此时,她俩同时被梦中情形所吓醒,方知刚才是一场恶梦。说来也怪,顿时俩人全身增添了力量,肚子也不饿了,她们又准备上路,各自都脱下靴子,清理靴子里面的尘土,谁知,她们没走几步,轰隆一声巨响,她们鞋子倒下的那堆尘土,突然变成了一个丘岭,这就是庙子家南“东南岭”名字的来由。随后,姊妹俩又继续往西走,路过庙子家南白马山,她俩连饿带病实在走不动了,便昏倒在百马山上,再也没有起来,三天后,人们发现这两个饿死在白马山上的姑娘不见了,在她俩死去的阴面山脊上,变成了一大一小的山峪,后来人们纪念这两位逃荒姑娘,称之为姊妹峪。说起西北沟【西龙沟】还有一段美丽的故事呢?传说,明初有位高僧来到这西北沟【西龙沟】,见沟深奇兀,怪石林立;沟水轰响,沟岸两条龙石昂首欲飞。不觉心中大喜,就住了下来。两条龙石,见自己的地盘上,住上了一位生人【僧人】,大为恼怒。深夜,它们驾着黑云,挟着狂风向高僧袭来。就在它们起飞偷袭的同时,一朵莲花由高僧头顶升起,挡在了两条龙的前头。两条龙正在催云赶雾向前冲来。忽觉云头一震,停住不动了。它们大吃一惊,定睛一看,是一朵金光闪闪的八瓣莲花挡住了去路。它们自出世以来就只知道自己厉害,哪里还把别人放在心上,不管三七二十一,挥爪就向莲花抓去。谁知还未接近,就被一束红光扫落沟底。两条龙在沟底缩做一团,全身盘抽骨碎,疼痛难忍。“时至如今,悔恨当初。”两条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点办法也没有。后来,它们想起了高僧在诵经时“孽海无边,回头是岸”的话,就一齐忍着疼痛,忏悔起自己过去的罪孽来,发誓改恶从善。它们这一忏悔,高僧就知道了,挥手解除了对它们的惩罚法术。两条龙爬起来,一齐向高僧行礼跪拜,从此双双皈依佛祖,做起对村民有益的事来了。西北沟【西龙沟】的美丽传说,真假难考,但故事就这么一直流传着。天宝寨位于莱芜市钢城区艾山街道庙子村南白马山之巅,呈东西走向。因山顶地势平坦,古人便借山势筑寨,外筑城墙,内建石头房若干,并建有炮台、信号台,以此抗击当时的土匪。据当代作家田茂泉介绍说,清朝末年,由于社会形势复杂多变,加之白马山地理环境险要,致使匪患猖獗。一些游兵散勇纠集当地流氓地痞组成土匪帮伙,四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村民们四处逃亡,无处安家。忍无可忍的村民,逐渐聚集起来,开始奋起抗击土匪。民国十二年(1924年),为抗击土匪、“光棍”和强盗,庙子村自发组织成立了红旗会,会首为领,成员若干人,上有年迈的长者,下有稚嫩的娃娃。他们以红缨枪为主,兼用土枪、大刀、木棒作武器,因此称作红旗会。村民推举魏孝东为会长,田子顺为副会长,联络周围村民共同抗敌。同年,为抗击土匪,魏孝东、田子顺联络高峪、纸坊两个村,利用冬春休闲时节,在白马山上合伙修筑营寨,以作为联防抗匪的营地。决议一出,周围村民群相呼应,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一场轰轰烈烈的修寨大会战,激起了人人保家护院的雄心。当时的白马山上,红旗招展,人声鼎沸,战歌飞扬。青壮年打石头,手抬、肩扛。昼夜大干苦干,妇道人家,在家摊煎饼,送水送饭。仅用一个冬春,营寨就胜利完工。据说当时的天宝寨,建有东西两个大门,西门是主门,村民大都由此进寨。西门,高6.9米,宽5米,呈拱门设计,拱门顶部,一米见方青石匾上刻有“天宝寨”三个阴刻大字,右下角书有“民国十二年”字样。东西两门全部用青石、灰土筑就。山的南、北两面依地势凭险要筑就两座城墙,由东至西长约300余米,南北相距30米。南北城墙筑有12个碉堡,内装生铁大炮,炮身长约6米,通体发黑,可发600余米。寨内建有石屋300余间,里面存有粮食、衣物和饮水物事,并建有畜禽场所,以防土匪抢掠。山寨中间筑两层哨楼,居哨楼,近可观周围村庄;远可看到莲花山、葫芦山、九龙山。一有敌情,立即做好迎敌准备。守可凭险要地势,退可有深山密林。寨内平常有小分队巡逻放哨,保护山上财产。一旦发现土匪来了,即可通知山下村民,家家户户锁门上山,并肩抗击土匪。古碑,历经了沧桑,见证了历史,弘扬了民族文化,彰善了民族精神。教育了庙子周围一代又一代的子民,不幸的是在文革期间,被“红卫兵”作为四旧推到,碑身裂纹破坏。为了传承和弘扬家族文化、彰善行善传统美德,2016年年初,在田姓后代田洪喜、田洪海、田洪利、田茂珠、田茂清、田茂明、田茂迎等人的倡导下,田家老少爷们,你一百,他二百,我五百.......纷纷自愿捐款修碑。异姓朋友泥怀柱、魏绍印先生,得知此事后,也为这次重修《彰善碑》献了爱心、捐了善款。到了中年,田翁在田家林有自家林地1.5亩,年收入600多斤谷子。这些谷子他和老伴一粒也不吃,衣食有四个儿子轮流供给,把林地的收入积攒起来,雇人开山劈石,在本村三条河上修建石桥。罗汉峪河与九龙庄河称小桥,分别为三孔;村南的纸坊河称大桥为五孔,桥板桥墩都是青石雕凿而成的,桥墩是由长1.2米、宽40厘米、厚30厘米的条石垛成;桥板长1,5米,宽70厘米,厚20厘米,单板铺设;桥高不足一米。三座石桥在一年内建成通行,方便了从翟镇到博山的行人,无不为田和春的一贯善举所感动。为表彰田翁善举,沿路的二十多个村庄自发地捐款为他立碑。发起人与田翁商量立碑之事,田翁不肯,发起人坚持说服田翁立碑,说光喝庙子村的水,其他立碑工程所需的人财物不让他管。碑立起来后,所捐的能立十座碑的款没有用完,发起人便把所剩余的钱交给田翁养老,田翁就是不肯,只好按村庄退回。几年后,段氏过继其弟高春田子女并抚养成人,段氏终生未嫁,坚守妇道,孝敬公婆,邻里和睦,妯娌团结,疼爱晚辈,深的晚辈和乡里人的好评,人称贞节孝女段氏。事迹感动了相邻,有识之士撰书赴京面圣,光绪皇帝听后龙颜大悦,御书敕旌节孝匾递立节孝匾,并邀请戏团数日。据传,当年给段氏立碑时还有段佳话,在立碑之时,石碑怎么也扶不正,主持立碑的人,便问段氏有什么事情隐瞒,经过段氏回忆,想起了自己曾在地里收割庄稼时,因自己的腰带是破布条缝补的,不结实,在下腰收割时,腰带断裂,以致裤子掉到腿弯,被临地的男人看到。段氏的回忆完后,紧紧了腰带,整整了整衣裳,捋了捋头发,石碑立马竖直了。传说的真伪无据考证,但贞节牌坊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的。节孝碑,教育了庙子周围一代,又一代子民。不幸的是,在文革期间,被“红卫兵”作为四旧推到,碑帽被砸。为了传承和弘扬家族文化和忠孝,公元2014年3月10日,在庙子籍高姓后代【原新泰市防疫站站长】高登义的倡导下,高家你200元,他500元,俺1000的,自愿筹集资修缮家族贞节石碑,高登义带头捐献2万元;并邀新泰市梆子剧团搭台唱戏祝贺一周,传播节孝文化。邻村的肖马、卧龙岗、九龙庄、罗汉峪村、纸坊村、北楼、高峪村、胡家宅等村数千名村民来前来听戏,有的孩子为了图个长命,把石碑当做了精神的化身,认石碑为“碑娘”。相传,清乾隆年间,位于村东南有一平地,地附近有一汪,日:蒜臼汪,此汪可汇集全村的雨水。某一夜间在平地上出现一个大土堆,土堆高有丈许,大如土丘,村里人对此议论纷纷,乡里乡亲也大加评说,兴隆庄的今后不知是吉是凶,如此的言传触动了村民们,于是就组织有见识、有威望的老人来共商如何处理这个土堆,以保村人之安详。经商议,请了位“南蛮子”(南方人)来占卜吉祥。‘‘南蛮子”说:这是一条土龙,这土堆是龙头,村北的大港便是龙尾,它来汪中饮水,要喝光这村里的水。若不马上惩治,兴隆庄便大祸将至。关于如何避祸,‘‘南蛮子”说:“最好是在土堆上建‘龙王庙’将它填住,可确保全村安居。”于是在此建起庙宇曰:七圣堂。近几年来,先后在《中国教育报》、《莱芜日报》、《烟台日报》、《大众日报》等发表文章130多篇。其小传事迹列入《世界人物辞海》、《《中国名人大辞典》、《中外名人大辞典》、《中华百年杰出人物》等30多部大辞典中。代表作:《野草》《故乡》《我爱杨柳》俗话说:“孝敬老人不怕天,遵纪守法不怕官”。乾坤重孝,百孝为先。一个”孝”字,举家为安,。魏开兰孝敬老人的亊迹感动着身边每一个人,如今,在她的影响下,十里八乡养老敬老蔚然成风.魏开兰也先后获得“山东省十大孝星”、“五好家庭””、“孝老爱亲”等荣誉称号.。为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让“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徳,发扬光大,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于2015年10月21日【农历的九九重阳节】,高登义、高登柱、高登勤、高传平等村民,自发地在村敕碑楼院内东侧,为这位“身边好人”捐款树碑、立了传。【高登勤提供资料,田茂泉编辑】男,汉族,1896年出生,莱芜市钢城区艾山街道办事处庙子村人,1935年参加革命,同年10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小接受了进步人士的教育,是庙子及其周边村最早入党员的先锋分子。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积极向应党的号召,开展L了轰轰烈烈地土地改革运动;他配合上级土改工作队员,深入到群众家庭之中,和群众搞“三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访贫问苦,扎根串连,和群众打成一片,做群众的知心朋友。圆满完成了庙子村的土改任务。为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田子本响应上级的指示精神,广泛发动群众防汛抗旱、生产自救、兴修水利、防治病虫害,推广优良品种、开展爱国增产竞赛活动等一系列措施。保证了征粮任务的完成,有力地支援了国家建设。1956年因身体健康原因退居二线,在家修养1976年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2周岁。1942年抗日烽火烧遍沂蒙大地,4月的一天,新泰、寨子的日伪军出动,到我根据地桃花峪一带“扫荡”。上级命令田文法同爆炸组用地雷阻击日伪军。他立即带领全体飞行爆炸队员,到日伪军必经的纸坊魏家林,布下了地雷阵。天刚亮,日伪军的炮车、马队、大车涌进了雷区,踏响地雷,炸死了7名,伤4名。其余敌人不敢前进,炮击一阵之后,便缩回了据点。田文法爆炸组首战告捷,大长了人民群众的志气,大灭了敌人的威风。1943年5月的一天,日伪军500余人突然到抗日根据地"扫荡"。田文法接到县武委会通知时,敌人先头部队已到高峪村。田文法立即带领民兵爆炸队员,跑步赶到敌军要经过的要地,埋设了5处地雷区。这次敌人带着七八只狼狗在前面探路,但敌人仍然踏响他们埋设的地雷,有3名日军当场毙命,七八名日军被炸伤。战斗中,庙子村民兵爆炸队的埋雷技术愈来愈熟练,特别是田文法能根据实战需要灵活巧妙地布雷,让敌人防不胜防。他埋设的地雷,平均每颗炸死2个敌人。1943年冬,日军“扫荡”我根据地,田文法率领民兵爆炸队,在必经大道上埋设了几个雷区。当天晚上,日伪军大队人马路过时,踏响地雷,日军1名小队长和1名士兵当场被炸死。敌人不敢再走大道,改走田间,试图绕过大道上的雷区,结果在田间也踏响地雷,又有2名日军被炸死,被迫撤回。为防止敌人前来报复,当夜,田文法又率领民兵爆炸队在寨子一带,采用真假地雷混埋技术布设了3个雷区。第二天,日军调来扫雷队,但沿途到处是地雷区,真假难辩,扫雷进度缓慢。日军大队人马一天只前进了5里,傍晚,再次撤回。第四天,1000余日伪军突然出动,田文法得知这一消息时,敌人距离他们只有2里多路了。他一面派人向主力部队报告,一面派人调集民兵联防队员,准备打击敌人。他自己带上几颗地雷,飞快地跑到敌人要来的路上、路旁、小河中埋上地雷。日军发现大路上埋设了地雷,便转到路旁小河边,恰好踏到地雷,走在前面的日军被炸死。这时,两边山上的民兵联防队员,一齐向日伪军开枪射击,敌人纷纷中弹倒下。恼羞成怒的日伪军,成群结队地向山上民兵发起冲击,民兵联防队员顽强抗击敌人。不久,我军主力部队1个营赶来增援,经过一阵激战,敌人被迫又逃回据点。此次战斗,重创了寨子据点的敌人,共击毙日伪军90余人,缴获重机抢1挺和其他军用品一部。田文法和他英雄的民兵队,在山东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新中国的创建立下了不朽功勋。女,汉族,庙子村人。1939年初,30来岁的许来英参加了本村妇女救国联合会,和青年妇女一起,磨军粮、做军鞋,积极参加抗日活动,被誉为沂蒙红嫂。1939年日本侵略军调集1000多人,对我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7月16日,抗日英雄吴瑞林,率领八路军四支队第一大队在庙子与日军展开了激战,激战中,吴瑞林不幸被日军击中腿脚受伤,许来英得知后,冒着枪林弹雨,立即扶他回家中抢救。先用温水洗净吴瑞林全身血迹,又对其腿上伤口予以清洗和包扎。为防日伪军搜捕,许来英一家,将吴瑞林藏在西北沟,自己挖的盛地瓜的地窖里,每天给他送水送饭,为其擦洗伤口。因缺医无药,加之地窖里潮湿,数天后,吴瑞林伤口化脓,全身发烧,处于半昏迷状态。许来英十分焦急,到处打听药方,并采集中草药,天天为吴瑞林擦身、洗伤口,为了使其早日痊愈,许来英自己一家吃糠咽菜,用纺线卖的钱买回米、面做给吴瑞林吃,以增加营养。经过1个多月的精心救治,吴瑞林的伤口,一天天好转。后转部队医院治疗,痊愈后重返前线。1940年10月,日伪军百余人再次对庙子进行“扫荡”,许来英不顾个人安危,帮助四支队一大队掩藏文件和物资,并会同妇救会其他人一起积极救护和疏散八路军伤员。70多年过去了,许来英的感人、动人事迹,至今被当地周边村民传颂、赞扬着。该产品制作独特,工艺传统古老,始初由本村魏氏所在,后传于街坊邻居。据考证,庙子粉皮,距今已有二百五十多年的加工历史。传说,清乾隆年间,乾隆帝撰写《十全记》书时,御橱每天用庙子粉皮炖鸡,让乾隆帝用膳,以保证他大脑供血。后乾隆帝晓知炖鸡的搀货粉皮,是来源于莲花山脚下的庙子村。于是,便在文武大臣面前风趣地说:“没有庙子粉皮炖的鸡,就没有朕写的《十全记》。”由此在民间广泛流传出许多庙子粉皮与乾隆帝《十全记》书的感人传说。从此,庙子粉皮这一百姓当家产品,便被推举为朝廷贡品。庙子粉皮,货真价实,的确名不虚传。它不仅质优味美,而且营养丰富。据权威部门化验分析:每100克粉皮,含维生素A1.89毫克,维生素B0.2毫克,维生素C0.25毫克,维生素D0.11毫克,尼克酸.25毫克,蛋白质2.5毫克,还原糖4.95毫克,脂肪酸1.2毫克,粗纤维1.86毫克,热量201千卡。《本草纲目》记载,野生何首乌50年才能长成拳头大小,按照这个生长速度,这株野生何首乌的年龄应该在500年左右,且分出的根茎之多更属罕见。据作家田茂泉考证,西北沟【西龙沟】两岸土质优良,适应野生药材生长,是个风水宝地,已发现何首乌、柴胡、板蓝根、丹参、沙参等珍奇药材上百种。

安卓下载

扫一扫漫写爱上海网APP点击进行APP下载

IOS下载

扫一扫漫写爱上海网APP点击进行APP下载

手机访问 MAP TAG RSS
欢迎访问漫写爱上海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墨雨

时间:2011-12-31 17:27:26    阅读: 次    来源:漫写爱上海网
作者:墨雨

墨雨

用笔入画尽苍茫

墨香飘逸心彷徨

今朝要与今朝画

明日握笔我疯狂

版权作品,未经《漫写爱上海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漫写爱上海网微信号:duanwenxuewang,鼠标移到这里,一键关注。
我要投稿
散文投稿 - 诗歌投稿(漫写爱上海网期待您的每一篇作品)[ 投稿指南 ]
2 条评论网友点评 登录后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最新评论
猜你喜欢精彩阅读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E-mail:82578687@qq.com

相关新闻

征文主题2023-04-24 19:11:53
征文主题2023-04-24 19:11:53
一首歌,一段故事2023-04-24 19:11:53
遇见2023-04-24 19:11:53
深夜故事2023-04-24 19:11:53
你曾是少年2023-04-24 19:11:53
后来的我们2023-04-24 19:11:53
告别2023-04-24 19:11:53
我怀念的2023-04-24 19:11:5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