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海

北京的胡同文化_文章精选_漫写爱上海网

发布时间:2023-04-24 19:11:53

 北京胡同,起源于元朝,是老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起四环外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那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温馨恬静的四合院,带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古老的传统特色、浓郁的文化气息,把元大都的棋盘式格局与现代化的环形加放射布局联系在一起,将一个古老又年轻的胡同文化呈现到世人面前。

什刹海周边的老北京城,历经三个王朝统治,最终回到了人民群众的怀抱。她大概源于蒙灭金后,金中都宫殿毁于大火,元忽必烈傍积水潭另筑新城。想蒙古人放牧牛羊于茫茫大漠,饮马于长河落日,虽不及汉人谙熟风水之道,但他们逐水草而强盛,踏长城越燕山而荡中原。又有金中都宫殿大火的教训,自然就会北依燕山,傍水筑城,俯瞰中原了。元虽占尽了风水,疆域空前的辽阔,但穷兵黩武,蛮夷不治,只识弯弓射大雕,,最终是没能逃脱历史的宿命而分崩离析,土崩瓦解,作了短命鬼,其盛也不过如镜花水月也。

爱上海至元灭明盛,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始统治中国于“龙兴之地”, 在元大都的废墟上,大兴土木,,临治四方”之紫禁城,以镇北方大漠及辽东,,以期明之江山社稷长治久安。但朱元璋原本就不过是个技高一筹的小人,大概是有了汉高祖刘邦分封异姓王的教训,使了火烧庆功楼的伎俩,拉开了其皇权空前的序幕,为明朝的帝业埋下了祸根。从这点说朱元璋远不及刘邦,汉高祖刘邦至多是有些个无奈的无赖,但他有大丈夫宽广的胸襟与豪迈的气派,刘邦自己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并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明王朝统治者也没有刘邦“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的王者大气;有的却是小家子气,皇权空前,宦官专权,任东西两厂横行,至金凤在野而乌雀盈朝。以致腐败空前,与民争利,竭泽而渔,朝野奢靡淫逸之风日盛,兵寇与民贼大炽。仅仅三百年,崇祯皇帝就应了那句“谁与我逝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而吊死煤山。随着清庭入关,“金碧辉煌”的紫禁城也“嫁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作了清王朝的宫城。北京故宫上空的老鸹令人讨厌的聒噪声是从那时开始的吧。

爱上海从塞外山川走进北京,我只是一个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过客。虽然以前来过几次,但是却没有这次来的那么真切。走在北京的街头领略了,紫禁城的气势恢宏,颐和园的幽静典雅,八达岭城长城的大气磅礴。但是,对于我感受最深的还那是北京街头的人头攒动和来来往往的各种汽车。

穿行在由钢筋和水泥组成的大森林里,看见的只是灰蒙蒙的天空,和几乎长得一模一样的高楼大厦。走在北京的街头,到处是来北京务工的外的人,说着各地方言的人们都想凭着自己的汗水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爱上海走在北京的街头,我不知道自己想要寻找什么,只是漫无目的的到处走动。“大麻花,刚炸的大麻花。”想起来了,原来是要寻找儿时来北京的那种感觉。“冰糖葫芦,锵剪子来磨菜刀”,儿时,在北京玩耍是听到的叫卖声此时却变成了美好的回忆。原来那些走街串巷的叫卖声,现在已经变成了外地人的身影,夹杂着各地方言的叫卖声变成了另一首交响乐。

爱上海曾记着,儿时来北京的时候,到处都有的大杂院成了北京难得的一景。那些生活在北京大杂院的人们,谁家要说有个什么事都能彼此有个照应。可是现在到处都是的高楼大厦里,彼此都有的只是老死不相往来的冷漠。现如今,曾经成为北京一景的四合院,想看的话只能到北影的影视基地了。如今这些东西只能成为老北京人心中的回忆,上次来北京,是去看望已经八十高龄的姑姑。来北京已经五十多年的老人,已经习惯了大杂院里的生活。可是这次去看她,看到的只是无法说出的无奈和寂寞。

爱上海北京这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它的现代化的程度足以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城市媲美。无论是法国的巴黎、美国的纽约、英国的伦敦。可是,走在北京的街头总觉的这座城市缺少了,这些国际化大都市本来就应该有的一些东西,—一种这座城市本来就应该有的东西。

记着,上次在北京朝阳区青年路附近工作时。一有时间我就会跑到附近的社区去看他们的房子。姚家园附近的老四合院那时还保留着,古色古香的别有一番韵味。听他们这些住户的介绍自己住着的房子时,那种无语言表的自豪,自己的心情也被他们感染了。“这房子可是当年某某王公贵戚的房子,你瞧瞧,这房子我敢说再过多少年它也的是咱老北京的一景。”这些住户,可能时间长了也沾上了皇族贵戚的气势了吧!说话的时候总带着一副豪气冲天的架势。可是当他们说道这些古房子,将要被拆掉的时候都觉得是一种难言的无奈。

爱上海在市区里工作和生活,如果想听到地道老北京话是很难的,地道的老北京人现在不知道跑到什么地方去了。虽然在这里生活和工作的外地人也在竭力的模仿,可是老北京方言的那种韵味却是无论怎么样也学不来的。

爱上海从北京的朝阳公园搭上公交车去海淀的北辰桥西,一位女售票员地道的北京腔却给人一种很新鲜的感觉。这里没有刻意的模仿,只是简单的流露却让人多了一丝的亲切,但是就是这样也让我找回了儿时的回忆。

爱上海每年的正月,北京的地坛和一些其他地方总要举办大型的庙会。因为工作的关系,一直没有时间去逛逛。听去过的同事说,那里汇集了所有老北京最传统的东西。吹拉弹唱,各色小吃,老天桥耍把式卖艺的绝活也在庙会上亮相了。可是等这庙会一过这些最传统的东西又淹没了现代化的海洋里。,国际上有些专家就对这座城市的建设产生过质疑。因为现代化的东西太多了,让这座城市缺少了自己的特色所以。。。。。。

“西四牌楼、甜水园、天桥、东四牌楼、。。。。等等等,这些老北京原有的东西现在只能从地名上找到了。北京海淀黄庄附近的关帝庙一座很有明清风格的建筑,因为四周被高楼大厦包围着所以也就失去了观赏的价值。

以前来北京的时候,看到到处都是的高楼大厦和满大街到处都是的汽车总觉的很新奇;看到色彩斑斓的霓虹灯总觉的自己仿佛走进了另一个世界。可是这次再来北京的时候,生活和工作在北京的海淀,到处都是的高楼大厦和满大街无处停放的汽车,不知道为什么总想找回以前的那种感觉。北京这座现代化的城市每天都在变,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原来生活在这里的老北京也越来越感觉到很陌生。

这次回老家以前,我曾经去过前门大街附近,大栅栏那里的住户是幸运的。那里成了老北京人最重要的聚居地,最近的城市规划让这里的原住人口留了下来。那些古房子也本着修旧如旧的样子保留着,看着那些老房子,听着那些儿时听到的方言仿佛又让我找回了儿时的感觉,找回了六朝古都本来就有的特色。“硬面勃勃,冰糖葫芦,萝卜赛梨,锵剪子来磨菜刀。”

背着行囊,一个人行走在都市的街头,看着人山人海的天安门广场,还有人满为患的紫禁宫,如何远离这拥堵与喧哗,去放飞自己的心情呢?我一个从小就生活在江南小镇的后生,第一次来寻觅老北京人真正的情结。

爱上海其实北京还就有这么一处清净的去处,北京人既没有把这传统的街道改成浮华的旅游小商品市场,也没有把上百年、甚至千年的古宅改成商铺,它始终保持着原貌,里面还住着普通的老百姓,哼着那原滋原味的京韵大鼓,让你去寻找前人的踪迹,追寻那过去的时光。

爱上海在历史和现实中,北京胡同都是老百姓与普通官吏生息的场所,胡同与北京文化的形成和存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相比于代表皇家文化辉煌的紫禁城、天坛、颐和园等,胡同可以说是北京平民文化的代表,底蕴深厚。

在北京,大大小小的胡同纵横交错,织成了荟萃万千的京城。胡同深深,京韵嘹绕。胡同作为北京古老文化的载体,具有一种永恒的魅力。北京的胡同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沧桑,记载了这块土地的历史变迁、时代风貌,它是老北京人鲜活生命的象征,更是北京古老文化的体现,而我行走在这清净的胡同中,仿佛穿越了历史,寻找这都城的记忆与遗存。

北京原有七千余条胡同,名称也五花八门,而且每条胡同都有一段掌故传说。尤以八大胡同闻名中外。在我眼前的就是八大胡同中著名的陕西巷“上林仙馆”。 “上林仙馆”也叫 阿来客栈,始建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保存完好、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天井式四合院,二层砖木结构,前后两层院落,古朴幽雅。

爱上海由于临近古都紫禁城、前门、大栅栏等地理优势,这里曾经是显赫一时的一家以接待王公贵族、达官显贵为对象的涉外旅馆和休闲娱乐的著名风月场所。在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上层社会名流都曾光顾于此,并为后人留下了诸多美谈佳话和历史印迹。

爱上海清朝末年,红遍京城的一代名妓义士,后来成为状元夫人的赛金花曾在这里下榻,组建“金花班”接客,并开设“金花书寓”。在此造就了她传奇的身世、备受争议的经历以及令人悲怜的结局,谱写了她在乱世中曲折离奇的一生 。

民国初年,一代名妓小凤仙,曾机警舍身,帮助时任袁世凯政府中的护国大将军、东宫太子师、云南省都督的蔡锷将军巧妙离京,回云南起兵讨袁,为共和大业立下了不朽功勋,为后人留下一段风流倜傥而又催人泪下的“美人助英雄”的千古绝唱。故事也是发生在这“上林仙馆”之中。

北京“胡同”一词最早出现在元代——见诸元杂曲。元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张羽问梅香:“你家住哪里?”梅香说:“我家住砖塔儿胡同。”是有文字记载最早的胡同一词。“砖塔胡同”在西四南大街,地名至今未变。明人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进一步说:“胡同本元人语”。

北京在对古城的改造中,很好地保存了“胡同”这一文化遗产。既没有过度的开发,让它商业化;又没有让它甄没,让它消失。而是合理的规划、修缮,胡同还是老百姓的胡同,院子还是老百姓的四合院。

看着这各式的院落门楼,门前那一对对各异的石鼓,还有那透着历史印迹的条条胡同、行走在这胡同中的老百姓那闲暇的背影,这里没有京城官场上的刀光剑影,也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呈现的是老百姓一种悠闲、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虽然有许多的事情存在,但他们过的还算满足。

爱上海正阳门下,大栅栏旁,小时候听我爷爷讲那古老的传说… …

北京这个地方世人都知道,名气太大了,大到想写它很难落笔,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和八百五十余年的建都史,积淀下来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到不知从何说起,厚此薄彼会深感内疚,全景式的又颇费笔墨。北京是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从燕国起的2000多年里,建造了许多宏伟壮丽的宫廷建筑,使北京成为中国拥有帝王宫殿、园林、庙坛和陵墓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城市。

最早知道北京是刚懂事时,父母的口中,看着他们提到北京脸上那种神圣的表情,感到诧异!后来上学前班时学的第一首歌《我爱北京天安门》使北京抽象慢慢变得具体清晰起来。看着图书上的北京天安门,好像格外高大宏伟,背后闪着金光,天安门成了那时心目中北京的标志。小时候六岁时去过北京,那时大舅在北京南口当兵,当时刚听说“北京南口”还以为在北京的南端,后来知道却是在现在北京北边昌平区的西北部,距离北京城还老远!

北京那些宫殿,园林,庙坛甚至陵墓有很多人在口中和笔端去描述它们,自己不会再赘述,也无意义。只是走在北京城大小的胡同儿里,耳旁飘来的几句京腔儿,看见在小吃摊儿上,当地人坐着马扎儿,细细地品着着豆汁吃着焦黄酥脆的焦圈儿,感觉这是真正北京人的生活状态,悠闲自得的神情带着些优越感。毕竟天子脚下,养成北京人的“贵族习气”所以有了北京的“爷”文化,清朝时期见面互相请安,口里道声:“某爷”您吉祥!从前的皇帝也称“爷”什么:康熙爷,雍正爷,乾隆爷---甚至到了底层登板儿车的苦力也称:板儿爷。北京人有天生的优越感,但不是骄横,热情似火也乐意助人,即使每天穷困潦倒的吃着窝头咸菜,心里只要想到自己是北京人,那些粗食仿佛也能吃出满汉全席的味道来!

到北京就爱走走北京的胡同儿,历史上的北京以胡同众多而著称,民间有“著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的说法。元《桥津志》记载元大都有“三百八十四条火巷,二十九条胡同”;明朝张爵《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一书中记载,明朝北京共有街巷胡同约1170条,其中直接称为胡同的约有459条;清朝朱一新《京师坊巷志稿》一书中所列的北京街巷胡同名显示,清朝时北京有街巷胡同2076条,其中直接称为胡同的978条;1944年日本人多田贞一在《北京地名志》记载,当时北京共有3200条胡同;1949年的统计显示北京城区有名字的街巷6074条,其中胡同1330条,街274条,巷111条,道85条,里71条,而习惯上,人们把上面提到的胡同、街、巷、道、里统称做:胡同。

,和这些平民百姓生存的胡同儿大杂院和谐共处。北京人喜欢议论时政国事, 敢于独立思考并敢于表达出来,因此才会成为五四运动和中国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北京的胡同儿在拆建中所剩无几,老北京城的那种味道慢慢消逝,想到这些竟有些感伤,这些胡同儿最能代表北京的生存状态,也是北京重要的市井文化标志。生活在胡同儿中的那种安逸悠闲,不管朝代更迭我自洒脱依旧,寒来暑往生活气息浓郁如常,听着胡同里小贩的叫卖声,蓝蓝的天空鸽群响起的阵阵鸽哨,狭小公用厨房里的锅碗瓢盆叮当作响。血红色的残阳轻柔地撒在北京胡同儿斑驳残破的院墙上,错落分布在两旁的高大树木遮蔽在四合院门洞的上方,胡同里由于下班时间人多了起来,此起彼伏的自行车铃声清脆悦耳,一帮小学生打闹欢笑着追逐着,亲切感油然而生,这种状态现在好像倒成了一种奢望。

听说北京胡同拆掉后,会有在此住过多年的街坊邻里,不约而同再回来看一眼:仿佛自己把什么东西落在这里了——北京的胡同儿也见证了历史,默默无闻的活到了现在,就像北京人的性格:朴实无华又宽厚对人,有傲骨且无骄横,务实又满腔热情!不知是胡同儿造就了北京人还是北京人创造了胡同儿文化,也许是互为依存的“相濡以沫”吧。

爱上海去什刹海,匆匆的,在我只是一个浅浅的印象。很想再凑个机会,再走近她亲近她,和她一起享受时光的流淌,细细品读她那绝色的秀美,那湾沧桑岁月积淀的绿,那碧玉般的绿蕴积着的岁月沧桑之美。

爱上海什刹海,是前海、后海、西海相连的一片水域,与前三海相对应,俗称后三海。她是让人流连忘返的,一湾碧玉般的湖,荡漾在皇家御园北海的北面,波光粼粼,亲近着北海,是那些依靠着皇家的那些臣民们的“大海”,她虽然是湖,但在那些不愿或不能离开北京这天子脚下的人们心中,这湖比海还大。

爱上海环湖高大的垂柳婆娑着水岸,迤逦水岸的碧莲映着明澈的日光,圣洁的白莲花跳跃闪现,别样红的映日荷花娇艳欲滴。很想落日洒金的湖光中,银锭桥上,远眺晚霞辉映下的,连绵的苍翠西山。难怪古人描绘她有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的神韵,宛若江南。

春的海子,是明媚动人的,春风轻抚,杨柳吐绿,柔软明丽的阳光,温暖着初溶的湖面,宛若西湖的明媚。

爱上海夏的海子,是爽朗明丽的,杨柳婆娑,碧荷田田,芙蓉出水,阳光明澈直泻,水面洒满那散碎银子,熠熠闪闪。秦淮,那窄窄的水波暗暗的,倒映着白墙灰瓦叠脊错落的秦淮,有什刹海这明朗绚丽撩人的湖光吗?秦淮,是缺少北方这种爽朗的性格的,秦淮,有的是一种暗暗清澄的水波里,映出的柔美,和夜的灯红酒绿,和夜的水上琴弦,歌声中的灯影,前海、后海水畔的酒吧里,不也飘荡着悠扬的弦歌么,湖面上的灯影里,湛湛的水波里,不也映着画舫么,夜色也给予了她柔美的性情。

爱上海秋的海子,是明丽清朗的,什刹海的水域不及洞庭之阔,虽共秋之物色、水色明丽清朗之神韵,但秋之水波漾涌之象,秋荷之枯美,秋色之静美诗意,因洞庭的远阔荒凉和萧杀,什刹海却出洞庭之上。

什刹海美,什刹海为中轴线的老北京城,更富有老北京的韵味美,这老北京的韵味,连着红墙内金碧辉煌的宫殿,飘荡在北京灰墙灰瓦的胡同里,胡同里灰墙灰瓦的四合院里。北京的胡同窄窄的,深深的,大大小小,纵横交错,网织成一座老北京城。时光载着数百年的风雨沧桑,流过每条胡同,流过胡同深处的每个老北京四合院。老北京人以胡同和四合院的生活为荣,毕竟是在天子脚下,他们的祖辈们或许有一官半职,甚至是宰相,所以至今还荣耀着,不肯离开。但很少几乎没有听说住在这里的,享受着四合院美好生活的人,是有大出息的。胡同和四合院讲述老北京人的故事和老北京人的生活,传承着北京古老的文化和沧桑历史。你可以坐他们的三轮车或骑辆自行车,穿游胡同之中,体会感受北京胡同文化和她与生俱来的纯粹的民俗美。给我印象最深的,当属银锭桥北的烟袋斜街,鼓楼南几十米大街路西,烟袋斜街东口就到了,进入斜街东口一路斜向西北,烟袋斜街宛如一只烟袋,细长的街道好似烟袋杆儿,东头入口像烟袋嘴儿,西头入口折向南边,通往银锭桥,看上去活象烟袋锅儿。清末居住在北城的旗人,大都嗜好抽旱烟或水烟,烟袋更是烟民的嗜爱物件。这条街上的烟袋铺那时便兴旺起来,大都是高台阶,门前竖一个木制大烟袋当幌子,黑色的烟袋杆儿,金色的烟袋锅儿,生动形象的招引着烟民。那都已成过往。而现在,烟袋斜街的烟袋铺子很少了,而且铺子的字号也改叫如斜街烟斗之类了,铺子说明也改买烟斗了。整条斜街已成为北京的一条特色商业街,名声远播世界。斜街两边各种风格的小店林立,挤窄了青石板路,从有民族特色的老北京工艺礼品店“北京故事”、“中国好礼”,到“犄角旮旯”的小店,各路商品应有尽有,吹糖人的艺人和街头的音乐艺人,也给这条斜街增添着别样的色彩,就连那家台湾陶笛小店,也吹出了这斜街清越幽幽的笛韵。斜街中间,南边一家窄窄的小店台阶,吸引着张望的旅人,上面竟歪歪扭扭的书写着,“如果时光是记忆的橡皮,我希望自己从来没有使用它”。我不由自主的踏进这家小店,这家有一个“一朵一果”诗意名字的小店,不仅售卖精美的本子和洒满诗意的各种老明信片,还给人存寄明信片,店面的墙上一层层一排排,放满了人家要存寄的明信片,那是一墙美丽的心愿,那是想寄存的美丽的心愿,那是想让美丽心愿和祝福在美丽的时间上开放的心愿。美好的情感是会传染的,就在那个当儿,我想着心爱的儿子,和他昨天传给我的喜讯,禁不住流着泪在明星片上写道:

我在北京的后海

距你遥远的北方

就着一朵一果的音乐

我留下了幸福的眼泪

我想让美丽在美丽的时间上开放

我想把花开美丽的幸福告诉所有的人

相关新闻

征文主题2023-04-24 19:11:53
征文主题2023-04-24 19:11:53
一首歌,一段故事2023-04-24 19:11:53
遇见2023-04-24 19:11:53
深夜故事2023-04-24 19:11:53
你曾是少年2023-04-24 19:11:53
后来的我们2023-04-24 19:11:53
告别2023-04-24 19:11:53
我怀念的2023-04-24 19:11:5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