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海同城

安卓下载

扫一扫漫写短文网APP点击进行APP下载

IOS下载

扫一扫漫写短文网APP点击进行APP下载

手机访问 MAP TAG RSS
欢迎访问漫写短文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回村看看_思念日记_漫写短文网

时间: 阅读:0
作者:
相互招呼一声,回村看看!在说出回村的那一刻,思绪就已经飘回了33年前。 这是一群风华正茂的青年,这是1977年的春天。3月26日上午大公共汽车载着我们,离开校园、离开京城,告别父母亲人、告别老师同学,向北然后向东,奔向远离京城100多里地之外的、我们新的户口所在地——顺义县张镇公社。 北京市第三十六中学76届高中毕业生中的近100名同学,由此踏上了到农村插队之路。其中一班、四班和五班的50名同学,插队地点在张镇公社贾家洼子大队,其余二班和三班的同学,在张镇公社吕布屯大队。 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发车前学校前院、中院挤满了插队的同学、送行的家长、老师和同学们,行李已经提前装上了车,告别的人群还在依依不舍,很多同学和家长泪流满面。我当时心肠很硬,死活不让家长到学校送行,但在临上车的一刻,我看到了父亲躲在远处向我张望的身影,也不禁鼻子发酸…… 现在的80、90后可能会说:怎么这么矫情?不过就是100多里地的距离,不过就是到北京的郊区插队,怎么搞的像是生离死别?你们有所不知,当年我们只有18、9岁的年龄,当年我们基本上都是第一次离家远行,当年我们的户口已经被转到了农村,当年我们不知道能否回城。 我还记得,当时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着一首延安知青创作的歌曲,第一段的歌词是:“从北京,到延安。路途是多么遥远。告别了家乡、离别了亲人,何日能再见?”这段歌词,很能表现我们当时的心境。 插队的经历,不谈也罢,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难忘瞬间和切身感触。但是我相信,翻埂时铁锹磨出的水泡、拉牲时骡蹄踩伤的疼痛、割麦时腰酸欲断的劳苦、三夏时凌晨三点的歌声(《社员都是向阳花》)、浇地时寒水浸泡的滋味、培垄时青苗叶划出的血痕、除草时上晒下蒸的难受、挖河时漫天飞舞的狂风、吃饭时窝头葱汤的清寡、住房中虱跳蚊咬的环境、睡梦中思念亲人的眼泪、伤病时无依无靠的心境,这些个记忆在每一个亲身经历者的脑海中,都是永远难以忘怀的。但是,我们毕竟挺住了,走过来了。好在,由于***结束、政策调整,两年之内插队的同学们都陆续返城了。 二零一零年的八月二十三日,20多名名当年的同学相约“回村看看”。 汽车行驶在宽阔的高速公路上,早已不是当年不分上下行的窄窄的林荫路,公路一直通到了村口;村子里砖房鳞次栉比,早已没有了土坯房的踪影;村前的200亩方块田小了不少,但依然是一派丰收的景象;原来的知青伙房小院几乎没变,仿佛时光已经停滞;书记、村长憨憨的笑容,令人无法回忆起当年的摸样。 看了、吃了、玩了、聊了,照相了也尽兴了。这里是我们曾经的家,虽然时间短暂,虽然心有怨结,但毕竟早已融入我们的人生经历。回村看看,很难得,很难忘! 最后,感谢贾家洼子村支书、村两委班子和村民们的热情接待。

爱上海同城相互招呼一声,回村看看!在说出回村的那一刻,思绪就已经飘回了33年前。 这是一群风华正茂的青年,这是1977年的春天。3月26日上午大公共汽车载着我们,离开校园、离开京城,告别父母亲人、告别老师同学,向北然后向东,奔向远离京城100多里地之外的、我们新的户口所在地——顺义县张镇公社。 北京市第三十六中学76届高中毕业生中的近100名同学,由此踏上了到农村插队之路。其中一班、四班和五班的50名同学,插队地点在张镇公社贾家洼子大队,其余二班和三班的同学,在张镇公社吕布屯大队。 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发车前学校前院、中院挤满了插队的同学、送行的家长、老师和同学们,行李已经提前装上了车,告别的人群还在依依不舍,很多同学和家长泪流满面。我当时心肠很硬,死活不让家长到学校送行,但在临上车的一刻,我看到了父亲躲在远处向我张望的身影,也不禁鼻子发酸…… 现在的80、90后可能会说:怎么这么矫情?不过就是100多里地的距离,不过就是到北京的郊区插队,怎么搞的像是生离死别?你们有所不知,当年我们只有18、9岁的年龄,当年我们基本上都是第一次离家远行,当年我们的户口已经被转到了农村,当年我们不知道能否回城。 我还记得,当时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着一首延安知青创作的歌曲,第一段的歌词是:“从北京,到延安。路途是多么遥远。告别了家乡、离别了亲人,何日能再见?”这段歌词,很能表现我们当时的心境。 插队的经历,不谈也罢,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难忘瞬间和切身感触。但是我相信,翻埂时铁锹磨出的水泡、拉牲时骡蹄踩伤的疼痛、割麦时腰酸欲断的劳苦、三夏时凌晨三点的歌声(《社员都是向阳花》)、浇地时寒水浸泡的滋味、培垄时青苗叶划出的血痕、除草时上晒下蒸的难受、挖河时漫天飞舞的狂风、吃饭时窝头葱汤的清寡、住房中虱跳蚊咬的环境、睡梦中思念亲人的眼泪、伤病时无依无靠的心境,这些个记忆在每一个亲身经历者的脑海中,都是永远难以忘怀的。但是,我们毕竟挺住了,走过来了。好在,由于***结束、政策调整,两年之内插队的同学们都陆续返城了。 二零一零年的八月二十三日,20多名名当年的同学相约“回村看看”。 汽车行驶在宽阔的高速公路上,早已不是当年不分上下行的窄窄的林荫路,公路一直通到了村口;村子里砖房鳞次栉比,早已没有了土坯房的踪影;村前的200亩方块田小了不少,但依然是一派丰收的景象;原来的知青伙房小院几乎没变,仿佛时光已经停滞;书记、村长憨憨的笑容,令人无法回忆起当年的摸样。 看了、吃了、玩了、聊了,照相了也尽兴了。这里是我们曾经的家,虽然时间短暂,虽然心有怨结,但毕竟早已融入我们的人生经历。回村看看,很难得,很难忘! 最后,感谢贾家洼子村支书、村两委班子和村民们的热情接待。

上海后花园论坛_上海花千坊_爱上海同城论坛-夜上海论坛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