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字子美,被后人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作诗史,那么杜甫的诗歌作品有哪些?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搜集杜甫的诗歌作品有哪些,希望对你有帮助!杜甫于759年做三吏三别,分别是《新安吏》、《石壕吏》和《潼关吏》,三别则是《新婚别》、《垂老别》和《无家别》这些都是反映当时战乱带给人们生活的变化,战争的残酷和人们保家卫国参军的爱国情结。761年,杜甫辗转四川多地,成为创作高潮,他尝尽了人生的辛酸,期间大量有名作品问世,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蜀相》、《登高》等。杜甫在四川应该待了至少8年的时间,然后又在湖南湖北漂泊了3年,最后在770年在一条小舟上去世,具体的时间难以考证了,但是杜甫留下诗真实的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唐朝和社会面貌。他的诗在当时一些评论家眼里是有些大胆的,所以他在世的时候几乎是没有他的记录,直到公元九世纪,白居易开始推广杜甫的部分作品,渐渐的文坛上的人开始注意这位爱国诗人,杜甫的草堂也是之后被找到,经过重新修建才被保留下了的。一直到宋朝,杜甫的诗被作为典范,确立了他至高无上的地位。我觉得杜甫的为人已经不用我们去称赞了,因为从古至今称赞他的人太多了。杜甫的现实主义形成一个诗派,并在晚唐独领风骚,足以见得当时的文人墨客,对他诗的推崇。而我们现代人大多接受,能写诗的只是极少部分人,这是的进步还是退步?《春望》是杜甫表达爱国之情的一首五言诗歌,前四句描述了长安城残破不堪的景象,蕴含了诗人对于国家盛衰的感慨;而后四句突出了诗人惦记家人、心系国家的情感,饱含了悲哀凄凉。全诗格律工整,严密紧凑,颔联承上启下,与首、颈两联交相呼应,尾联强调了忧国的思虑致使头发花白稀疏,全诗对仗精妙,言语情感悲壮。杜甫在创作此诗时,正逢安禄山叛变,潼关被攻占后,唐玄宗逃向四川。肃宗登基后,杜甫将家里安置好便一人投奔朝廷,结果中途被俘虏,押送长安。此时身在沦陷区的诗人亲眼目睹了长安城的萧条面貌,心中五味杂陈,于哀痛中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全诗大意为国都长安已经被叛军所占,唯有祖国的大好河山依然不变。此时春光无限,城中却杂草丛生。面对这样悲惨的时局,万分感慨,就算看见花开也会忍不住落下热泪。感伤离别的苦楚,就算听到鸟鸣声也不禁心惊胆战。战火不断,已经持续了三个月之久,此时的一封家书抵得过万金银两的价值。不知不觉间,挠头会发现自己满头的白发更是稀疏,几乎难以束起来,簪子都要插不住了。这首诗的艺术特点,一方面诗人在写作上情景相融,前四句主要写景,后四句重在抒情,但彼此不脱离,以景抒情,情中有景。其次诗人在言语上注重强烈的反差对比,以逆转来加深自己的深沉意境。此外,诗人善用“破”、“溅”、“惊”等字来加深语言动态,深化个人情感。《登楼》是杜甫所作的七言诗歌,是一首感时抚事之作。诗歌描写了诗人在登楼时看见了无限美好的春光,并由此联想到当今社会岌岌可危,国家忧患多难,便忍不住心生伤感哀痛之情。在此诗中,诗人觉得朝廷如同天空中的北极星一般,在人们心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哪怕外敌入侵,也不会改变百姓心中的正统思想。在诗歌的最后,诗人流露出了自己想要如同诸葛亮那样为国家效力的愿想与抱负,深具澄清的气魄。该诗全文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通过描写登楼的感想,在俯视远眺所见的山河古迹中,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想,情景合二为一,言辞语境壮阔博大,情感深切,情、景都从空间上入手,将诗人抑扬顿挫的诗文风格展现无遗。该诗的大致译文为,面临着满楼的花朵,我心中竟然徒增悲伤。在这种国家身陷忧患的时刻,登上高楼我的心中五味杂陈。秀丽的成都春光,如同从天地之间涌来,云朵层层叠叠地飘荡着,就好像是历经了千年以来的沧桑。唐朝的江山有如北斗星辰一般屹立不倒,不容动摇,尽管吐蕃随意入侵也是难以改变的的境况,外敌定然失败。刘禅归回祀庙之中,多么可悲。黄昏时刻,格外怀念诸葛丞相。这首诗歌作于764年,杜甫写于成都,当时社会动荡,国家政权不稳。该年杜甫听闻严武复任原职,于是心生喜悦,便赶回成都草堂,登楼时有感而发。猜你喜欢:
Copyright © 漫写爱上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