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海

元宵节_猜灯谜

发布时间:2023-04-24 19:11:53

元宵节,中国民间有“观灯猜谜”的习俗。民俗专家介绍说,猜灯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记载,猜灯谜自南宋起开始流行,至今不衰。“猜灯谜”又叫“打灯谜”,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谜、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天津市民俗专家赵之珩介绍说,灯谜是我国独有的富于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学形式,生动活泼。灯谜的基础是谜语,而谜语的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早在春秋战国时谜语就已经出现了,当时一些“政客”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说动各国君主,往往在发言中采用传统民间故事传说的隐喻方法,巧妙影射。当时把这种方法叫“隐语”或“瘦词”。到汉代时,逐步演变成为破译文字形义为主的谜语。这时的谜语还是比较粗糙的,有民间老百姓创作的,也有文人创作的。到了三国时,谜语书面创作形式已十分盛行。宋代谜语与元宵赏灯相结合,丰富了灯节的娱乐活动,这时才是灯谜。此后,谜语有了更多的趣味性,因为在宋代,游乐场所“瓦舍”兴起,给灯谜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这就促进了灯谜的发展。于是,当时不少的文学家都成为制谜高手古代,每届元宵节,人们总要分曹射覆,引为笑乐。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猜谜变成灯谜,还有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个财主,人称笑面虎。他见了衣着体面的人,就拼命巴结;见了粗衣烂衫的穷人,就吹胡子瞪眼。有个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烂,一次去借粮时,被他赶出大门。王少回去后越想越气。于元宵之夜,扎了一顶大花灯,来到笑面虎家门前。这大花灯上题着一首诗。笑面虎上前观看,只见上面写着:早不说晚不说(打一字)——许送走观音使不得(打一字)——还入门无犬吠(打一字)——问凤头虎尾(打一字)——几后村闺中听风声(打一字)——封另有变动(打一字)——加沫若乡间住处(打北京一地名)——郭公庄死而轻于鸿毛(打《史记》一句)——故无贵无贱莫中美人计(打《论语》一句)——戒之在色门外汉(打《论语》一句)——未入于室也易之而教之(打《孟子》一句)——选宾为主两眼外秃大嘴巴,有个尾巴比身大,青草假山来相伴,绽放朵朵大红花(打一动物)——金鱼白天一起玩,夜间一块眠,到老不分散,人间好姻缘(打一动物)——鸳鸯无脚也无手,身穿鸡皮皱。谁若碰着它,吓得连忙走(打一动物)——蛇左手五个,右手五个。拿去十个,还剩十个(打一日常用品)——手套中间是火山,四边是大海。海里宝贝多,快快捞上来(打一日常用品)——火锅有面无口,有脚无手。听人讲话,陪人吃酒(打一日常用品)——桌子前面来只船,舵手在上边,来时下小雨,走后路已干(打一日常用品)——熨斗薄薄一张口,能啃硬骨头。吃肉不喝汤,吃瓜不嚼豆(打一日常用品)——菜刀外面冷冰冰,里面热心肠,一夜到天亮,肚里还不凉(打一日常用品)——暖壶有硬有软,有长有宽。白天空闲,夜晚上班(打一日常用品)——床一颗小红枣,一屋盛不了。只要一开门,枣儿往外跑打一日常用品——油灯屋里一座亭,亭中有个人,天天荡秋千,不荡就有病(打一日常用品)——钟摆口比肚子大,给啥就吃啥。它吃为了你,你吃端着它(打一日常用品)——饭碗4、边打边谈(打一字)——订9、我没有他有,天没有地有(打一字)——也10、观不见有鸟飞来(打一字)——鹳18、人无信不立(打一字)——言20、叁口重重叠,莫把品字猜(打一字)——目23、学子远去,又见归来(打一字)——觉27、四退八进一(打一字)——曰

安卓下载

扫一扫漫写爱上海网APP点击进行APP下载

IOS下载

扫一扫漫写爱上海网APP点击进行APP下载

手机访问 MAP TAG RSS
欢迎访问漫写爱上海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E-mail:

相关新闻

征文主题2023-04-24 19:11:53
征文主题2023-04-24 19:11:53
一首歌,一段故事2023-04-24 19:11:53
遇见2023-04-24 19:11:53
深夜故事2023-04-24 19:11:53
你曾是少年2023-04-24 19:11:53
后来的我们2023-04-24 19:11:53
告别2023-04-24 19:11:53
我怀念的2023-04-24 19:11:5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