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作文提纲20篇【精选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外爷家有一只画眉鸟,它的声音婉转流畅,极富韵味,声似“如意、如意”的鸟鸣。画眉鸟身材欣长,头部的羽毛颜色很浓,有黑斑,下体是黄褐色,腹部是灰色,白眼圈向后延伸娥眉状,好似画出来的一样,美丽极了。我外爷非常疼爱它,外爷每天给他喂牛肉、鸡蛋和糖水,还经常给它捉虫吃。画眉鸟很爱干净,天天都要洗澡。外爷先给它放一盆水,再把鸟笼放入水里,这样,画眉鸟就可以洗澡了。它跳进水里,用嘴梳理着羽毛,边洗边高兴的叫着。画眉鸟被外爷照顾的很好,但我想,它更想飞出鸟笼,飞到大自然中去。我家阳台上养着两只可爱的金丝熊。它们一只叫乖乖,一只叫巧巧。它们白天睡觉,晚上活动。它们的毛是金色的,阳光下,毛发闪耀着五彩的光芒,就像披上了一件丝绸。吃东西时,它们的两只前爪抱着食物,吃呀吃,可爱极了!早上,它们却没了精神,小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当我把食物放进笼子里时,它们立马爬起来,飞快地吃进去,然后又去睡大觉!我们家养了一只小狗,我给它取了个名字叫贝贝。它有一身洁白的毛,一双圆溜溜的眼睛,它的尾巴非常像一根粗绳子,它的腿像四根又粗又矮的柱子,它的耳朵像两片柔软的叶子。有一天,刘志伟来我们家玩。小狗贝贝一看是陌生人,立刻冲上前去,对着刘志伟汪汪大叫,把刘志伟吓得胆战心惊。然后,我走过去告诉小狗贝贝:“他不是陌生人,他是我的一个朋友。”贝贝听了我的话,这才安静了下来。我们吃饭的时候,小狗贝贝总是全神贯注的看着我们,好像在说:“主人,赶快喂食物给我吃吧!我连说话的力气都快没了!”我每天放学回家,还在大老远,小狗贝贝就听到了我的脚步声,就会从沙发或者床上跳下来,跑到门边,一边汪汪叫,一边摇尾巴,好像在说:“欢迎你,小主人!”当它看见我拿拴狗的铁链子时,就会高兴得又蹦又跳,好像在说:“谢谢你,小主人,我又可以出去玩了!”我家的小狗贝贝表现很好,所以,我每天都会给它一点小奖励,这样,使它和我成为了好朋友,我非常喜欢小狗贝贝。我与小动物的作文小时候,我蛮喜欢小动物的,妈妈给我买的小兔子,我都会很爱惜,可是每次都养不了几天就死了,当时我很伤心,为什么每次养的小兔子都会死,也许我太小,或者不怎么懂养小动物的方法,妈妈就把死的小兔子给扔了.在妈妈扔小兔子的那时,我真的很想哭,但是我忍着,我暗暗在想,如果长大的话,我一定养小动物.不管脏或者残!在我5岁的时候,我跟妈妈在路上捡到了一只可爱的白色猫咪,那时它很脏,但是我不嫌弃,因为小时候我说过,我要养小动物,不管它怎么样!自从把咪咪领回家的时候,我就把它洗得干干净净的.让爸爸妈妈不嫌弃这只可怜的小猫,可是这只小猫每次都不听话,爸爸有几次看到小猫随地大小便,而且乱咬衣服和拖鞋,但是我都是把咪咪从公园里捡回来,继续养在家里。如果有次机会让我养小兔子我一定会好好照顾它的!!我家养了两只乌龟,一只大,一只小,大的叫小灰,小的叫小青,他们在我家生活5年了。小青和小灰有很多共同的特点,它们背上总是背着一个硬硬的壳,壳上都布满了花纹;它们那圆圆的眼珠子就像两颗小小的宝石,显得很机灵;它们的尾巴很短小,经常躲在壳里;它们都喜欢吃肉,吃饱以后就在鱼盆里一动不动的休息。随着天气渐渐的变冷,它们吃得越来越少,后来什么也不吃了_它们要冬眠。春天来了,它们就会活泼起来,伸出脖子到处找吃的。也许是它们冬天都不吃东西的缘故吧,它们总是长得很慢。乌龟的胆子可真小啊,我用我的手指一碰它的壳它就会立刻把头、脚、尾巴全部缩进壳里,好半天都不出来。有时它们在房间里懒洋洋的散步,一听到有什么声音,就赶快停下来,一动不动,直到确定没有危险才会再次行动。最好玩的是大乌龟背小乌龟,小青经常会爬在小灰的背上由小灰驮着慢慢的爬行,但是听到有什么声音,小青就会马上从小灰的背上滚下来,把头、脚、尾巴都缩进壳里,一动不动,非常可爱!我还做过小实验,把手指贴在透明的鱼盆上,两个小家伙就会抢着张大嘴巴来咬我的手指。在鱼缸里放进一条小金鱼,小金鱼就成了它们欺负的对象了,它们会把小金鱼的大尾巴咬成秃子,真是见什么就想吃什么的“好吃龟”。乌龟的可爱、好玩,让我越来越喜欢它们了。不少中学生作文时都没有写提纲的习惯,有的是不懂得写提纲的意义,老舍先生说:“有了提纲心里就有了底,写起来就顺理成章;先麻烦点,后来可省事。”由此可见,学会写提纲,养成作文前写提纲的习惯,应该是中学生写作学习的重要任务,是有效提高写作水平的好方法。列作文提纲,就是制定作文计划。它是构思、布置篇章的具体的外在表现形式。“纲”原指网上的总绳;“提纲”,就是提住网上的总绳。古人认为:只有整张渔网都连在总绳上,渔网才会有条理而不零乱;善于撒网的人,一定是提拉网的总绳,而不是一个一个地去拉开那数不清的网眼儿。这些道理,完全可以用来说明列作文提纲的重要意义。有些同学怕耽误时间,会写而不写;更多的是不会写或不会写合要求的、有用的提纲。作文前应该写好提纲,这是保证作文成功的一项重要举措。提纲犹如工程的蓝图、作战的计划,要力求写得符合要求。有些同学常写“1.事情的开始;2.事情的经过;3事情的结果”一类的“提纲”.这太空洞,对作文没有什么用处,不成其为“提纲”。也有同学把提纲写成文章的内容提要,这又太繁琐,也不好。还有的同学把提纲写得呆板、生硬,缺少变化,缺少特色,这样的提纲当然也不算好提纲,也会严重影响作文的质量。(1)题目。要把题目(或补充完整的题目)写在第一行正中间(2)主要内容和中心。要在题目下面,简要地写出这篇作文的主要内容及要表达的中心思想。(3)结构安排。这是作文提纲最主要的部分,设计时需要注意做到以下五点:①安排好材料的组织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全文一共准备分为几大段,每段写什么,要以小标题的形式、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起来。②确定好重点写的内容。要依据表达中心的需要,确定出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标明“详”、“次详”、“略”的字样;重点段又打算分几层来写,先写哪层、后写哪层,具体列出准备重点写的步骤、次序,③依据文章选用的材料及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确定好开头、结尾的方法,并在提纲中简单注明。④设计好点题的时机及具体的方式、方法。⑤考虑好层次之间、段落之间该如何衔接过渡,哪些内容需要照应,如何照应,也简单标注一下。编列作文提纲总要先找个依据,以记叙文为例。依据有以下四个:主要内容:我的脚扭伤,周丽照顾我。1.周丽把我扶到她的家。(次详)3.我好了一些,周丽又小心地搀我回家。(次详)中心思想:通过塑造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妇女的形象,赞美他们勤劳善良、温柔贤惠、深明大义、坚强勇敢的品质,表现了解放区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2人要是惧怕痛苦,惧怕种种疾病,惧怕不测的事情,惧怕生命的危险和死亡,他就什么也不能忍受了。——卢梭3人的一生,总是难免有浮沉。不会永远如旭日东升,也不会永远痛苦潦倒。反复地一浮一沉,对于一个人来说,正是磨练。因此,浮在上面的,的,不必骄傲;沉在底下的,更用不着悲观。必须以率直、谦虚的态度,乐观进取、向前迈进。——松下幸之助4懒惰象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富兰克林6凡是挣扎过来的人都是真金不怕火炼的;任何幻灭都不能动摇他们的信仰:因为他们一开始就知道信仰之路和幸福之路全然不同,而他们是不能选选择的,只有往这条路走,别的都是死路。这样的自信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养成的。你绝不能以此期待那些十五岁左右的孩子。在得到这个信念之之前,先得受尽悲痛,流尽眼泪。可是这样是好的,应该要这样……——罗曼·罗兰7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才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风平浪静的海面,所有的船只都可以并驱竞胜。命运的铁拳击中要害的时候,候,只有大勇大智的人才能够处之泰然;……——莎士比亚8当一切似乎毫无希望时,我看着切石工人在他的石头上,敲击了上百次,而不见任何裂痕出现。但在第一百零一次时,石头被劈成两半。我体会到,到,并非那一击,而是前面的敲打使它裂开。——贾柯·瑞斯9瓜是长大在营养肥料里的最甜,天才是长在恶性土壤中的最好。——培根10不要将过去看成是寂寞的,因为这是再也不会回头的。应想办法改善现在,因为那就是你,毫不畏惧地鼓起勇气向着未来前进。——朗费罗11悲观的人虽生犹死,乐观的人永生不老。——拜伦12一个有坚强心志的人,财产可以被人掠夺,勇气却不会被人剥夺的。——雨果14乐观是一首激昂优美的进行曲,时刻鼓舞着你向事业的大路勇猛前进。——大仲马17黄金诚然是宝贵的,但是生气蓬勃、勇敢的爱国者却比黄金更为宝贵。——林肯19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只有勤奋不懈的努力才能够获得那些技巧,因此,我们可以确切地说: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贝多芬20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爱因斯坦88我们的理想应该是高尚的。我们不能登上顶峰,但可以爬上半山腰,这总比待在平地上要好得多。如果我们的内心为爱的光辉所照亮,我们面前前又有理想,那么就不会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普列姆昌德荷花代表着高贵与纯洁。«爱莲说»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我一直想去感受这种风格,今天我来到荷花塘一觅它的美姿。来到荷花塘,映入眼帘的是在大片大片的荷花。它们姿态万千,形态各异,有的还是小巧、含苞欲放的花苞,仿佛下一秒就要盛开;有的正值生命旺盛,怒放着,摇摆着,婀娜多姿,尽情地展现各自优美的身姿,似乎一个个美丽的少女在舞蹈;而还有的花瓣已经凋零的荷花,露出了白白胖胖的莲子,好像一个个小婴儿在安静地聆听着来自大自然的声音......真是美不胜收啊!荷花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没有梅花的迎寒吐芳,没有兰花的小巧玲珑,但它纯洁,神圣的面容惹人喜爱。如果荷花是一幅画,那么这幅画的作者一定是大自然这个不所不能的大画家,它画出了人类,画出了万物,更画出了这美丽的荷花!星期天,我和哥哥姐姐们去南湖看荷花。开车要两个小时才到,我们在车里有说有笑,大家开心极了。当我们到达目的地的时候,下车就飞奔小卖部买冰淇淋。那天太阳很晒,哥哥姐姐还买了帽子,我们准备好了就进去看荷花。啊!一片片绿油油的荷叶和莲子!妈妈说莲子还可以吃的。一朵朵盛开的的荷花,有粉色的,有白色的......原来荷花还有这么多颜色的。真是太美了!我和哥哥还发现小青蛙在荷叶上唱歌呢!天气很热,我们赏了会儿荷花,就去旁边的凉亭里休息一下。最后我们和荷花来了一个大合照,留住这美好的瞬间。我躺在床上,脑海出现一个景像:一天,一只伤痕累累的小鸟奄奄一息地躺在我的窗户前,我心疼地看着小鸟,自言自语地说:“真可怜,我来把它包扎一下吧!”过了几天,小鸟的身体好转。突然它说:“恩人,恩人你在哪?”我在房间里转了一圈还是没发现谁说话,终于那声音再次响起,我才发现是小鸟的声音。小鸟说:“恩人谢谢你,我该走了!”我说:“等一等,把你的故事讲给我听听吧?”小鸟开始讲述它的故事:“以前我们一家人住在一个很美丽的大森林里,那里的树林郁郁葱葱、泉水叮咚像是在唱歌。可是好景不长,一天一个木匠带着一大批人来到了我的家,把我们森林里的树木都砍光了。还用树木造成了一座座工厂,专排毒气。这些不说没关系,有的小鸟被猎人打中死了。更过分的是,还把它们烤来吃。我的家人都死了,唯独我一人逃了出来。”小鸟接着说:“谢谢你,我该走了!”小鸟飞走了,我的梦也醒了,阳光灿烂的早晨,小鸭姐姐和小鸡妹妹去寻找食物吃。走呀走,它们遇见了一条小河,可是小鸡妹妹不会游泳,然后小鸭姐姐就说:“我带你过河吧!”小鸡高兴地说:“谢谢鸭姐姐哦!”然后它们一起下了河,小鸭游呀游终于到了河对面。走呀,走呀,小鸭不小心掉进了陷阱里去了,小鸡在想该怎么办好呢!小鸡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赶紧拿来水桶,提了很多桶水灌在陷阱里去,然后小鸭就慢慢地升高了就出来了。小鸭跳跃着感激地对小鸡说:“真得很谢谢你啊,不然我困在里面就出不来了。”最后,小鸭和小鸡又一起高兴地去寻觅食物吃了。它们还成了最好的伙伴,经常一起出去玩呢。每天妈妈在吃中饭或晚饭的时候,总是会见缝插针地跟我聊关于怎么写好作文的问题。总是听着她说“要学会观察呀,要多记录啊,要学会使用你看的书中的句子啊····”等等,更多的时候,她会把她读到的美文美句拿出来和我分享。“子涵,今天妈妈在书中看到一句话写的很好,就是形容一个人意志不坚定的时候,你猜是怎么描写的?”我正狼吞虎咽的大快朵颐呢。“怎么写的?”我总是迫不及待的问答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写?”妈妈从来不会正面回答我的问题。“嗯,像天平在称东西的时候摇摆不定。”“说得好像不够通顺,就直接说像晃动的天平要好点吧?还有呢?”“答案是什么?”我还是着急想知道答案。“没有标准的答案,就是你想想你会怎么写,再想想?”“像风吹动的树?树叶!”我犹豫了下又坚定的回答。“还有呢?”妈妈似乎有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想不出来啦,妈妈,你快点告诉我,书中是怎么写的?”我已经着急得都想挠妈妈了。“书上是这样写的:‘就像风中那飘忽不定的烛光’。当然,你形容得也不错。作文就是这样,需要反复推敲,生动地去形容,这样才能慢慢地提高你的写作水平。一定不要怕动脑,更别怕动手,你只要坚持去写去想,就一定能写好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J.狄慈根1886年出版的《一个社会主义者在哲学领域中的漫游》一书中,狄慈根用这一概念表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后来G.V.普列汉诺夫也是这样表述的。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在讲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时,还用过完备的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等概念。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它们的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是客观世界的最一般规律的自觉反映。它看到物质的原因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基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它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一高度组织的物质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又是彻底的辩证法,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它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原因,是一切现象自我运动的根据的客观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认识发展史的科学总结,它建立在现代科学和先进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并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和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产生和发展在哲学发展的历史中贯串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同时也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辩证唯物主义是对哲学发展中积极方面,即唯物主义因素和辩证法因素的吸取、发展和升华。辩证唯物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和恩格斯打破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保守的哲学体系,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革命的因素,即联系和发展的思想,矛盾是发展的内在动力的思想,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摒弃了它的社会历史观、宗教、伦理的唯心主义杂质,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成功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科学地分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特别是详尽地分析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秘密,发现了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通向社会主义的唯一正确道路,由此创立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形成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论证的统一过程。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恩格斯在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过程中,特别是通过对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和《精神现象学》的批判,已经提出了一些重要观点,但它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交织在一起。真正作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马克思写于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其中,马克思对实践作了科学的解释,批判了否认实践能动性的直观唯物主义,也批判了抽象地发展能动性的唯心主义;用革命的实践观点解决了旧唯物主义者难以解决的二律背反——“环境决定人”和“人改变环境”,揭示了产生宗教神秘主义的秘密;指明人的本质实际上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847年《哲学的贫困》的出版和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出版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正式问世。马克思没有写过专门论述唯物辩证法的著作,但是,他写的《资本论》是成功地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范例,具有普遍的哲学意义。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中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对马克思主义产生40年来的哲学斗争作了科学的总结。在19世纪末,德国工人哲学家狄慈根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凭着自己的独立思考也发现了唯物辩证法。狄慈根和德国的F.梅林、K.考茨基,法国的P.拉法格,意大利的A.拉布里奥拉,俄国的普列汉诺夫等人积极地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批判了庸俗唯物主义、新康德主义、马赫主义以及种种修正主义、机会主义哲学,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虽然,他们中间某些人的某些著作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早期传播和发展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日益激化,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社会发生了急剧动荡。已得到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这时第二国际内部出现了一股修正主义思潮。列宁和他的战友坚持和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批判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理论和形形色色资产阶级思潮,从哲学上对这些理论和思潮进行了清算,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列宁十分重视总结自然科学的新成就,他揭示了物理学危机产生的原因,彻底地批判了与物理学唯心主义紧密相关联的马赫主义及其修正主义理论,指出克服危机的途径就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去代替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列宁制定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的物质定义,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个定义不受人们对物质结构的具体的历史的认识所局限,它反映无限丰富多样的物质表现形式的共同的深刻的本质,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中不断得到证实。列宁深刻地具体地分析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批判了修正主义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捍卫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他提出了两种发展观的重要原理,批判了否认事物内部矛盾,把事物的运动看作是由外力推动的纯粹量变过程的形而上学发展观,指出辩证的发展观把对立统一规律看作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看作是客观世界和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认为发展是一个充满丰富内容的事物自己运动的过程。列宁批判了把辩证法当作实例的总和,把辩证法和认识论割裂开的错误,指出辩证法就是认识论,辩证法的科学性要靠人类全部认识发展史来验证。他强调了生活实践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观点,指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辩证过程,是从现象到本质、从第一本质到更深本质的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是从相对到绝对的辩证过程。列宁提出了辩证逻辑的基本原则,强调真理的具体性,指出具体分析具体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他还发挥了辩证法、逻辑与认识论的统一的思想,对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辩证法作了透彻的论述。列宁在他的著作中,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许多原理和范畴都作了深刻的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各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和马克思主义者通过结合本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总结科学发展的新成就,对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都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特别重视普遍真理和具体实践的结合,特别强调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批判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创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在他的著作中,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他着重地阐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强调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发展的动力,同时是认识的目的以及检验真理的标准,指出正确认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毛泽东阐述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他着重研究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强调了研究矛盾特殊性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不能把辩证法当作死背硬套的公式,而必须把它同实践、同调查研究密切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对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使哲学进一步成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沿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条思想路线前进,不断地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到丰富和发展。费尔巴哈的《提纲》是一份透露着新世界观萌芽的天才大纲。正是它的问世,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形成。全文由11条大纲构成,全都紧紧地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费尔巴哈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的,这导致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摆脱唯心论的巢臼。马克思正是对费尔巴哈进行了扬弃,在提纲中主要提到这样几个观点: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现在大量被引用的关于实践的理论的雏形。扼要的提纲勾画出这样一个有异于先前哲学家所确立的“人”:这个人与其周围的一切的联系都是一种东西——即是实践。这个实践是最广义的,它涵盖了“社会化了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自然人体对周围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对人的作用,以及人的思维。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实践本身就代表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人的一切活动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可以作为一个外在因素而作用于他人,而同时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有特殊的感性和情感,因此,人的客观真理性仍然需要通过来实践证明。马克思很明确地写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真理作为人的思维的经验性的东西是要靠实践来证明的。马克思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可视为实践,实践乃是唯一的存在或者实在。实践即是存在,实践之外别无存在,实践决不是停留在书本和理论上的夸夸其谈,并不是如青年黑格尔派在思辨哲学上的纠缠不清。因此,实践也就是我们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必由之路,是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一把唯一的钥匙。有人径直地把马克思的哲学称为“实践主义”(PRACTICALISM)。所谓“主义”(-ISM),就是一种学说或信念;所谓“实践主义”,就是一种关于实践的哲学学说和对于实践的理论信念(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度自称他们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但在今天,“实践唯物主义”实际上已成为八十年代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当中的一个特定流派的称谓。在马克思看来,实践被界定为有着“主观”、“能动”内涵的“人的感性活动”,亦即人的对象化活动。对象化意味着人的预期目的在其存在对象上的实现,即包含着人化的意味。实践既然有了人的对象化,也便有了主体性的意味,因而实践决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和思辨哲学上,更多的是社会性和人的主体活动当中。他不像费尔巴哈那样回避主体的人的活动与作用,而是使问题又回到主体的能动方面。他认识到,只有在主体感性的参与下,才有认识的发生,否则就不可能建构起任何认识论。为此,马克思把人的活动“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另一方面,马克思也决不是象黑格尔那样,把主体感性束缚在思想和观念所决定的范围,而是把主体的人的活动理解为感性的物质活动,即对象性的活动。他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这样,按照马克思所提供的思维方式,实践活动被赋予一身二任的品格,既体现了认识活动的主体性原则,同时也体现了认识活动的客体性原则,从而使主体感性在实践中获得了自身的完满统一。这个广义的实践与“社会性”是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人的任何认识活动所面对的任何“客观对象”实际上都已经处在实践的“域内”,因而都总是已经有人的“主体能动性”参与其中了。我们确实可以在认识过程中尽量去排除不同认识主体的意识主观性的干扰,努力争取“主观符合客观”,把握客观规律;但我们却无法将人的存在、为满足其需要的活动从客体对象中排除,因为任何客体对象都只能是在人的自为存在背景上面呈现出来的。因此,当我们谈到任何一个客观对象时,它的所谓“客观性”,只是相对于我们“当下的”意识而言,即它是独立于“这一次”的意识,先于“这一次”的认识而存在的;但它仍然是在实践域内。而意识同样是实践的内在要素,因而客观对象仍在此前的意识域内,即最终不可能独立于意识、外在于意识。于是无论如何,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所寻求的客观规律就已经具有了某种“实践的规律”甚至“意识本身的规律”的意义了。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是社会的成员,所以个人的活动应该且必然社会化。,从现实的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每个个体的活动都具有社会性,这是它的本质属性,虽然我们依然还有相对孤立的生活。作为单一个人,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接触的人和事,相对来说是比较局促狭小的,这样的生活如果没有着意去拓宽就会变得僵化,人身处于社会当中,活动却局限于社会的一个微小的角落,显然人只是这沧海一粟,晦朔相比于春秋。在此,我们强调人的认识对象与人的存在的不可分离性,这并不会影响客体对象及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恰恰相反,我们是把“客观实在性”从旧哲学所想象的纯粹自在的领域归还于人的现实实践之中。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最根本的而且唯一的“实在”。既为“实在”,就有一个需要、也能够对之加以认识和把握的问题,也就有一个认识是否符合对象、正确地呈现对象的问题。因而作为“求是”对象的规律,也同样表现为本质特性、客观联系等等,也同样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但这里的“本质”,是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特性;这里的必然性、规律性,是人的活动内部以及不同活动之间的内在必然关联。中国哲学中有所谓“理在事中”,强调的就是规律乃是人之“实事”中的“理”。为此,我们需要以高远的视野把宇宙浓缩,把活动放到更广阔的现实中去,这个活动包括间接的和直接的,间接的方式是通过各种媒介获取海量的信息,直接的方式指亲身实践,尝尝梨子的滋味,前者主要是“读万卷书”,当然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不止是是读书了,后者主要是“行万里路”,自然也不仅指行路一途,通过两种方式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可以使得我们的思维更加的全面、灵活、精深,使我们的实践活动更加合乎科学,更具革命性。马克思在文中提到:实践是革命的。而最后一条纲要引起了我最大的共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础方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关系,它改造着自然界,改造着社会,改造着人们之间的关系和人自身。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实践,就没有历史的进步和人自身的进步。马克思的全部思考既是围绕“改变世界”——即“实践”而展开,而不是对思想史上某种问题作纯学理的逻辑推演,因此,一切认识与思考都必须围绕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实践而展开。“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很早就用这句话明确地表示了他对“离开实践的思维”不感兴趣。这是一个肩负“改变世界”使命的人自然而必然的思维倾向。我认为我们的实践应该以“致用”为终极目标和最后归宿,即必须以能作用于原有的实践结果为目标,对现实的人生和全人类从物质或精神两个方面有益处为衡量标准,“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任何无助于现实生活向前、向上的改变不应看作有效的实践,比如“永动机”只是天才的幼稚的火花,终于会在现实面前破灭。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必然要发生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关系。认识关系在改造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又作用于改造关系。我们从外界择取种种信息,先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认识、思维甚至理论,然后知道我们自身的行为实践,反馈、反作用于活生生的现实环境中。前者是自身思维、精神部分的革命,也就是“解释世界”,后者是非自身思维方面的现实行动,我把它理解为改变世界;只有把“主观能动性”和“现实操作性”两者结合,实践才可以说是完整的,具有真正改变现实的革命意义。一个字数甚少的提纲居然可以成为流传后世的著作,虽然有点不可思议,但也确实说明了它是一份透露着新世界观萌芽的天才大纲。正是它的问世,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形成。全文由11条大纲构成,全都紧紧地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费尔巴哈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的,这导致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摆脱唯心论的巢臼。马克思正是对费尔巴哈进行了扬弃,在提纲中主要提到这样几个观点: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现在大量被引用的关于实践的理论的雏形。扼要的提纲勾画出这样一个有异于先前哲学家所确立的“人”:这个人与其周围的一切的联系都是一种东西——即是实践。这个实践是最广义的,它涵盖了“社会化了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自然人体对周围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对人的作用,以及人的思维。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实践本身就代表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人的一切活动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可以作为一个外在因素而作用于他人,而同时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有特殊的感性和情感,因此,人的客观真理性仍然需要通过来实践证明。马克思很明确地写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真理作为人的思维的经验性的东西是要靠实践来证明的。马克思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可视为实践,实践乃是唯一的存在或者实在。实践即是存在,实践之外别无存在,实践决不是停留在书本和理论上的夸夸其谈,并不是如青年黑格尔派在思辨哲学上的纠缠不清。因此,实践也就是我们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必由之路,是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一把唯一的钥匙。有人径直地把马克思的哲学称为“实践主义”(PRACTICALISM)。所谓“主义”(-ISM),就是一种学说或信念;所谓“实践主义”,就是一种关于实践的哲学学说和对于实践的理论信念(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度自称他们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但在今天,“实践唯物主义”实际上已成为八十年代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当中的一个特定流派的称谓。在马克思看来,实践被界定为有着“主观”、“能动”内涵的“人的感性活动”,亦即人的对象化活动。对象化意味着人的预期目的在其存在对象上的实现,即包含着人化的意味。实践既然有了人的对象化,也便有了主体性的意味,因而实践决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和思辨哲学上,更多的是社会性和人的主体活动当中。他不像费尔巴哈那样回避主体的人的活动与作用,而是使问题又回到主体的能动方面。他认识到,只有在主体感性的参与下,才有认识的发生,否则就不可能建构起任何认识论。为此,马克思把人的活动“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另一方面,马克思也决不是象黑格尔那样,把主体感性束缚在思想和观念所决定的范围,而是把主体的人的活动理解为感性的物质活动,即对象性的活动。他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这样,按照马克思所提供的思维方式,实践活动被赋予一身二任的品格,既体现了认识活动的主体性原则,同时也体现了认识活动的客体性原则,从而使主体感性在实践中获得了自身的完满统一。这个广义的实践与“社会性”是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人的任何认识活动所面对的任何“客观对象”实际上都已经处在实践的“域内”,因而都总是已经有人的“主体能动性”参与其中了。我们确实可以在认识过程中尽量去排除不同认识主体的意识主观性的干扰,努力争取“主观符合客观”,把握客观规律;但我们却无法将人的存在、为满足其需要的活动从客体对象中排除,因为任何客体对象都只能是在人的自为存在背景上面呈现出来的。因此,当我们谈到任何一个客观对象时,它的所谓“客观性”,只是相对于我们“当下的”意识而言,即它是独立于“这一次”的意识,先于“这一次”的认识而存在的;但它仍然是在实践域内。而意识同样是实践的内在要素,因而客观对象仍在此前的意识域内,即最终不可能独立于意识、外在于意识。于是无论如何,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所寻求的客观规律就已经具有了某种“实践的规律”甚至“意识本身的规律”的意义了。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是社会的成员,所以个人的活动应该且必然社会化。从现实的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每个个体的活动都具有社会性,这是它的本质属性,虽然我们依然还有相对孤立的生活。作为单一个人,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接触的人和事,相对来说是比较局促狭小的,这样的生活如果没有着意去拓宽就会变得僵化,人身处于社会当中,活动却局限于社会的一个微小的角落,显然人只是这沧海一粟,晦朔相比于春秋。在此,我们强调人的认识对象与人的存在的不可分离性,这并不会影响客体对象及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恰恰相反,我们是把“客观实在性”从旧哲学所想象的纯粹自在的领域归还于人的现实实践之中。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最根本的而且唯一的“实在”。既为“实在”,就有一个需要、也能够对之加以认识和把握的问题,也就有一个认识是否符合对象、正确地呈现对象的问题。因而作为“求是”对象的规律,也同样表现为本质特性、客观联系等等,也同样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但这里的“本质”,是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特性;这里的必然性、规律性,是人的活动内部以及不同活动之间的内在必然关联。中国哲学中有所谓“理在事中”,强调的就是规律乃是人之“实事”中的“理”。为此,我们需要以高远的视野把宇宙浓缩,把活动放到更广阔的现实中去,这个活动包括间接的和直接的,间接的方式是通过各种媒介获取海量的信息,直接的方式指亲身实践,尝尝梨子的滋味,前者主要是“读万卷书”,当然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不止是是读书了,后者主要是“行万里路”,自然也不仅指行路一途,通过两种方式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可以使得我们的思维更加的全面、灵活、精深,使我们的实践活动更加合乎科学,更具革命性。马克思在文中提到:实践是革命的。而最后一条纲要引起了我最大的共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础方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关系,它改造着自然界,改造着社会,改造着人们之间的关系和人自身。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实践,就没有历史的进步和人自身的进步。马克思的全部思考既是围绕“改变世界”——即“实践”而展开,而不是对思想史上某种问题作纯学理的逻辑推演,因此,一切认识与思考都必须围绕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实践而展开。“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很早就用这句话明确地表示了他对“离开实践的思维”不感兴趣。这是一个肩负“改变世界”使命的人自然而必然的思维倾向。我认为我们的实践应该以“致用”为终极目标和最后归宿,即必须以能作用于原有的实践结果为目标,对现实的人生和全人类从物质或精神两个方面有益处为衡量标准,“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任何无助于现实生活向前、向上的改变不应看作有效的实践,比如“永动机”只是天才的幼稚的火花,终于会在现实面前破灭。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必然要发生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关系。认识关系在改造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又作用于改造关系。我们从外界择取种种信息,先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认识、思维甚至理论,然后知道我们自身的行为实践,反馈、反作用于活生生的现实环境中。前者是自身思维、精神部分的革命,也就是“解释世界”,后者是非自身思维方面的现实行动,我把它理解为改变世界;只有把“主观能动性”和“现实操作性”两者结合,实践才可以说是完整的,具有真正改变现实的革命意义。作文是神秘的仙女,离你忽近忽远:有时文章信手来,思绪像滔滔不绝的江水,有时思维梗塞,像在水壶里煮饺子——倒不出。作文在我的世界里,像夜空的繁星,有时暗淡有时绚烂;而我在作文的世界里,像那清幽的昙花,只在默默的瞬间里展现风采。孩提时,“作文”对我来说就像南极北极的企鹅一样的遥远。那时不识字,不谙学习之道,看到作文就如第一眼看见怪物史瑞克,只想逃脱。天真的我总想:为什么不用嘴巴说,非要用笔写出来呢?笔不是只写作业、画画吗?我整天沉醉于电视,而和我同龄的朋友却已开始口述自己的日记,每天一篇!我除了敬佩她的耐心外,却也在暗地里嘲笑她无聊。读书了,突然发现作文是如此重要,你的语文综合素养全靠它来展现,你的智慧依托它来迸发。这时的我,才开始羡慕那位朋友,羡慕她“笨”鸟先飞,羡慕她作文已经光芒四射,文采飞扬。而当我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之后,懒惰的我居然总以没有题材为由,一页的作文纸只写三四行就草草结尾了事。老师奇怪像我这样的书虫,作文怎会如此不堪?我自己也总是扪心自问,这么嗜书如命,读书破万卷的我,为何对写作却视如猛虎,不敢亲近?进入高年级之后,我越来越对书着迷,以一目十行的速度,一本接一本拼命地看。作文水平却似乎并无多大提升。老爸越来越开始怀疑我的脑子。总是问我:“你看的书都到哪里去啦?你脑子里到底装着些什么?看了那么多书,作文怎么还像挤牙膏?”我总是浅浅一笑,默不回答,因为连我都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在作文的世界里,迷茫的我开始反感,甚至总觉得作文好又什么,不好又怎样?那满纸的文字,只是一纸废言!就这样,我在作文的世界里迷失了方向,忘却了出口……五年级,我学会了叛逆,开始厌恶一切,对任何人都处以无谓的状态,脸上写满了不屑。整天泡在课外书里,对作文更是虎头蛇尾。夜深人静,我卸掉高傲的面具,心中的软肋赫然而见,作文,我该拿什么拯救你?郁闷的我,在那天坑般的低谷里几度快要抓狂了,恨不得让作文这个词在这个世界上消失!现在的我,彻底的变了。也许是上天把我玩弄够了吧,在我几经绝望时,从上面放下了一条绳子,让我在无声中,走出了那片低谷,找到了通向作文殿堂的路。我一点一点爱上了作文。一篇《成长的滋味》,让周围的所有人都感到意外与惊喜。脑子里的思绪许是被我用枷锁和封印关押了太久,现如今如一泓清泉不断涌出……现在,我和作文在一次又一次的擦肩而过后,终于在下一站出口迎面碰上,心神合一。我的作文水平终于得到提高。
Copyright © 漫写爱上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