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今年的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引起了广泛讨论,人们对它的评价可以分为泾渭分明两个阵营,第一个阵营最常见的评论是:掉书袋、晦涩难懂、故弄玄虚等;第二个阵营常见的评论有:内容深刻、难得一见。两个阵营的声势此消彼长,让这篇作文成为今年热度极高的高考话题。争得面红耳赤的是各路专家,学生和家长的参与度并不高。这篇满分作文刚面世时,笔者曾经把它转到几个家长群中,但是争论者寥寥,唉声叹气的却很多。“满分之后意味着套路啊!”一位家长这样说。中国家长的话语体系是相通的,这句话立刻引起了共鸣。“上了中学之后我家孩子的作文一直很差,跟老师沟通了几次,老师都没有给出什么有用的建议,最后问急了,老师说:‘不用着急,到了初三都能写好了。’”一位家长说了自己的经历。为什么一直写不好的作文,到了初三就能写好?靠的是学生的顿悟吗?曾经跟一个中学生聊天,当问到如何备考作文时,他一下子说出了一大串,其中包括“一手好字”“一个好标题”“一个好开头”“一个好结尾”,等等。而这一串“秘笈”中还包含着“秘笈”:“重要的是你要背熟很多名言警句,熟记几个名人的成长故事,然后有节奏地把名言警句放入开头和结尾,再把名人的成长故事长短不一地插入不同段落……”学生说,用老师给的这些套路写出的作文,即使不能得到很高的分数,但是也绝不会得低分。那么,这些套路又是怎么来的呢?就来自那些曾经的高分作文、满分作文。记得多年前一篇名为《赤兔之死》的高考满分作文,使用的是古白话,之后几年内用古白话、用古文写作文便成了一股风。在应试思维仍然在教育领域占上风的今天,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依然十分明显,高考考什么学校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这是一条指导一线教学的不变法则,当然,能得高分的样本必然会成为教师研究和学生学习的范本。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家长们看到今年的满分作文时会那么沮丧了。笔者也曾认真研读过这篇作文,说实话并不好读。仅在不足百字的第一段笔者便被“卡”住了好几次:有的是被卡在不认识的字上,有的是被卡在不太确定的字义上,有的是被卡在不熟悉的人名上。对于家长来说,孩子的备考的“套路”越来越深了,能不唉声叹气吗?应该说,这几年高考命题正在进行着深刻的变革,在作文材料的选择上动足了脑筋,就是为了规避“宿构作文”、“套路作文”的出现,希望高考更能考察出学生真实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但是,在中国教育没有彻底走出应试思维之前,这种命题端的努力在向下传导的过程中效果会逐渐递减。正如一位一线老师所说:“无论什么样的题目,都是能找到训练办法的。”如果你仔细读一读这篇满分作文,是不是也能看出套路的影子?
爱上海Copyright © 漫写爱上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