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谭学讴(1)于(2)秦青,未穷(3)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4)。秦青弗止(5),饯行于郊衢(6),抚节(7)悲歌,声振林木,响遏(8)行云。薛谭乃谢(9)求反(10),终身不敢言归。秦青顾谓其友曰:“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读音YU四声,卖)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读音LI二声,栋,中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抃(读音BIAN四声,鼓掌)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放(通‘仿’,效仿)娥之遗声也。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秦国的青对他的朋友说:“从前韩国的娥到东边的齐国去,没有粮食了,经过雍门(齐国的城门)时,在那卖唱乞讨食物。虽然她走了但是还有余音绕着(那雍门的)中梁,三日不停(消失),旁边的人还以为她人没有走呢。住客栈时,客栈的人侮辱她。韩国的娥因此放声哀哭,整个里弄的老小都因此而悲伤愁苦,互相垂泪相对,三天都不吃饭。(里弄的人)赶紧去把追她(回来)。娥回来后,又放声歌唱。整个里弄的老小欢喜跳跃拍手舞蹈,不能克制自己,全忘了刚刚的悲伤了。(里弄的人)于是给了她很多钱财打发她走。所以雍门那的人,至今还善于唱歌表演,那是效仿娥留下的歌唱(技艺)啊。”(1)讴:唱歌;(2)于:向;(3)穷:尽,完;(4)遂辞归:于是就告辞回家;(5)弗止:没有劝阻;(6)饯行于郊衢: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7)抚节:打着拍节:(8)遏:阻止;(9)谢:道歉;(10)反:通假字,通“返”,返回。这个故事说明了学习必须虚心、持之以恒、不能骄傲自满、半途而废。这里也给我们以启示:一方面可以说恰当的正面教育可收到很好的效果。道理是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当反过来用它来指导学生实际时,就应具体化、形象化,教师的引导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针对往往容易产生自满的同学,这样的导向往往能使其看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使其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让其真正懂得如何做到全面发展,以及如何才能真正成为“四有人才”,进而激励他们锐意进取的可贵精神。说“谢”:现代汉语中的“谢”,多指感谢或凋谢。上文“薛谭乃谢求反”中的“谢”。指认错、道歉。又,“父斥之,儿谢”,意为父亲斥责儿子,儿子便认错。又,“帝怒,群臣谢去“,意为皇帝发怒了,大臣们认错而离去。翻译:薛谭学讴(1)于秦青,未穷(2)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3),抚节(4)悲歌,声振(5)林木,响遏(6)行动。薛谭乃谢(7)求反(8),终身不敢言归。(选自《列子》)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尽秦青的技艺,就自己说已经学完了,于是告辞回去。秦青没有阻止他,在郊外的大路上设宴送行;(秦青)击打着乐器,悲壮地歌唱起来,那歌声使路边的树林都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也停住了。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要求能返回(继续跟秦青学习唱歌),(从此)一辈子不再说回去的事了。古籍《列子.汤问》内有一段“薛谭学讴”,原文仅有五十一个字。古文历来讲究简洁,力求言简意赅,不似我们今天风行的假大空文风。今将原文抄录如下: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秦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生不敢言归。我试将这段古文译成我们习惯使用的白话文。译前,先将原文内的几个生涩古字释说一下:“讴”,即唱歌;“弗”,不;“饯”,为送别举办饯行;“郊衢”,城市郊外的大道;“抚”,古时与“拊”字通用,作表示拍击、拍打之意用的动词;“节”,古时的打击乐器;“反”,古时与返通用。这段古文说的是发生在两千五六百年以前战国时期的故事。秦国有一个叫薛谭的青年歌手,为提高唱歌本领,投在秦国歌唱家秦青的门下学习声乐艺术。薛谭还没有学尽秦青的技艺,就盲目自认已经全部学到,踌躇满志的要去独闯江湖,于是向秦青提出要求结束学习,要告别老师回自己家去。面对自满的学生,秦青没有批评,没有制止,不仅同意了薛谭的请求,还郑重举办了结业仪式,秦青亲自出城送别,又在郊外的大道设宴为薛谭饯行。眼看薛谭就要离去,不知何日能再聚,想起薛谭学艺以来的岁月时光里,师生进行传承艺术,相互融洽相互尊重,秦青胸中泛出不舍之情难以自禁,秦青取出随身携带着的叫“节”的打击乐器,拍拍打打的敲了起来,又紧随这敲打出来的节奏,纵情引吭高歌,他把自己对离别的伤感倾泄在歌声里。但见,秦青激昂的歌声,把大道附近树林里的大树震荡得枝摇叶晃;秦青高亢的歌声,直插九霄云天,正在天空飘行的白云遭受强大有力的歌声阻挡,只得被迫停止了游动。薛谭第一次亲身目睹了自己的老师歌唱本领如此高强,技艺如此绝伦,发自肺腑钦敬,薛谭幡然醒悟,明白自己肤浅的学业与老师已经登临的艺术高境差距之遥有如地对天。薛谭当即向老师认错,恳求老师准允他重返师门继续学习。秦青谅恕了薛谭,师生皆是欢喜,从此以后,薛谭安心学艺,永远不敢再说自己要毕业要回家的话。世人观察事物,判断是非,因为要受视角、思维定式、人生经历、身处环境、身居地位等诸多要素的影响或束约,获取的印象,作出的结论,就相互出入很大,于是人们各执己见,各述己论,莫衷一是。读书也同此理。人们同读一本书,各有各自的解读方法,各有各自的读后联想。我现在谈谈我读“薛谭学讴”,一文的感想。在我读过的有限的书籍中,《列子.汤问》篇中的“薛谭学讴”,是我看见的最古老的记述声乐教育的文字。此文告诉我们,我国在两千五百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职业声乐教师,因为《列子》一书是战国时期问世的著作。只可惜《列子》著作不是正宗史书,又叹惜中国的正宗史书是不记载中国的科教文发展史的,使我们的那些善令大人物宠爱的学者们,不能手执《列子》一书去尽施捕风捉影的看家本事来番大扬国威。“薛谭学讴”全文没有叙述秦青进行声乐教育的具体细节,没有介绍薛谭声乐学习的内容,甚至连薛谭在发生了要“辞归”究竟已经向秦青学艺有多久也不交待,我以为与正题“学讴”有偏离之嫌。《列子》篇中另有一段叙述纪昌学箭的文字,纪昌的老师飞卫的训练法,纪昌艰苦学练射术的实况,文章介绍得很详细。我猜,这恐怕是因为作者对声乐教学较陌生,对射术训练很熟悉的原因。“薛谭学讴”全文的重心是刻画人物秦青和薛谭,颂扬秦青的“视徒如子”和薛谭的“知错则改”的好品质。秦青对待学生,宽容大度、仁爱和善,作者用最简洁、洗练的词字成功塑造出教师秦青的高大形象。但是,秦青的人格再高大,却可惜是古非今。无论我们把眼能睁多大,也很难在今天的哪所学校里能轻松寻觅到秦青的那可尊可敬的身影,那种正把馋眼死盯着学生们钱袋的道貌岸然的教师,反是张眼便可看见。我略知某些大学府里的龌龊事,还耳闻目睹某些个音乐学院里的幕后情,但我须受中国的文化界、教育界尤其音乐界的“只许歌德”钢铁法则的制约,只能闭嘴。“一日遭蛇咬,十年怕井绳,”,以免再遭口诛,惧畏再有人又要怒斥我这个三十多年前身陷大牢被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击落了全部牙齿的人,是满嘴狗牙。其实,薛谭很可爱。薛谭不仅有“知错则改”的大丈夫品质,有对真善美尤其声乐艺术的执著追求的好德性,还有头脑清晰、眼光锐利的艺术鉴别力。在混沌世界,尤其在铜臭熏天的年度,学生寻明师难;明师寻好学生更难。学生寻明师,其难难在必须长着一对锐眼。中国人病痛多,否则电视广告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药物广告。国人之眼疾,比如“红眼病”、“势利眼”,比比皆是。治疗眼疾的药,电视却从无广而告之的,可见此等眼病是无药可治的癌症。“势利眼”者便要“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何有拜会明师的缘分?薛谭听见秦青激亢放歌,当即识辨出这是最高级的声乐艺术,出于对艺术的真爱,所以断然决定认错,争取返回秦青门下去努力学习真正的艺术。可惜,有太多太多的中国青年没有艺术的鉴别力,浑浑噩噩地叫惯施烟雾的煤体轻易牵着鼻子乖乖的走,否则,哪来的“追星族”?何来如此之多的人痴目迷恋“十二乐坊”?什么是“艺术鉴别力”?这是一个三言两语不能说清的大学术题。我常对我的学生说,能“观文辨人”者有望叩开圣洁的文学大门;可“听音识人”者方可步入高雅的音乐之堂。这其实说及的也只是“鉴别力”的大海之一滴而已。明师寻觅“好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生理条件(比如,色盲不得学美术,耳背不得学音乐,骨骼欠佳不得学舞蹈),俯拾皆是,精神好(执着追求艺术又刻苦学习)的学生也不难找,明师要寻人格、品德好的学生,无疑大海捞针。为什么会这样?我不说,硬要说,我又要犯矛头直指社会对特保“儿皇帝”放纵的揭短罪过,又要如鲁迅笔下的九斤老太去唠叨:“如今世道,一代不如一代”。“薛谭学讴”的全文华彩句是“声振林木,响遏行云”八个字。这八个字浪漫又夸张,字字都有万钧力,可称是光烁千古的绝句。这个绝句,经受了两千多年的后人们不断袭用。这八个字内涵深广,包括了声音的力度、音量、音质(坚实度)、播送力(即是今天的音乐界常常空谈却无人去实办的什么“穿透力”)、声乐的共鸣发声等等音乐学问内容。要说清楚声音的力度、音质、播送力、声乐共鸣等问题,谈何容易?这里面的每个问题,都是一个大学术问题,恐怕不是一大厚本专业论述的著作就能解决。我不是音乐专家,当然也无力释说。我对这些学术也只能知道一点点皮毛而已。可惜,今天的音乐学院,连皮毛也不给学生们讲述。五年前,我正在向学生讲述笛子的音质,音乐学院一个笛子研究生问我,什么叫音质?我说,音质,就是音的质量。研究生说,音哪来质量?我说,从物理学角度说,世上任何物体都存在有质量,比如说,优质钢与普遍钢,它们就存在质量的差异,分子结构也不相同。又比如,杉木与檀木,不仅分子式不同,坚实度就更有差异了。物理学说物体的震动产生了声音,声音是一种物理现象,声音当然也就有质量的问题产生。比如,你用力把白铁皮做的簸箕往地下摔,摔出的声音很大,楼外人听不到,因为击打白铁皮发出的声音,音质不好;你不小心把案板上放着的菜刀绊落在地,跌出的音量不大,楼外人却听到了,因为菜刀是高碳钢,质材好,震动出的声音的音质就会好。这正是乐器制造为什么存在着选材的原因。声乐的共鸣,现在音乐学院已不是很注重的了,这不仅是因为受到“流行音乐”的冲击,还因为要服从市场的需要。我们的娱乐市场,不欢迎正宗的歌唱家。上海有一位杰出的歌唱家叫胡小平,上海青年观看演出时喝倒彩,下三滥的“歌星”来了,上海青年欢欣若狂,多贵的门票也掏钱买。迫于如此冷酷的现实,歌唱家胡小平只好叛国投敌去了美国求生存,在那里,胡小平得到了礼遇。正宗的声乐教师门,垂头丧气,心灰意懒。有位人不很正经的只收女弟子的声乐教授,却“创”出了“新路”来,自诩什么“中西”结合了,不须搞共鸣、不要搞科学发声,只要搞媚俗,风光快活了二十几年,名利场上能闪光、能诱人的金钱、名誉、地位、权力等物项,他一人全都捞到了。歌手声乐的“青春”常在,帕瓦罗蒂年近七十仍声如宏钟。这位大教授调教出来的女弟子们,憋着嗓子娇声唱,唱歌的青春与女性的荷尔蒙分泌同生同灭,四十岁一过,嗓音便哑了,哑巴吃了黄莲。如今在台上唱歌的人,绝多人是哼、喊、吼,极少有人是唱歌的。当世歌者,何止数十万之众,唯有意大利的帕瓦罗蒂配称“声振林木,响遏行云”。歌星们其实声如蚊虫哀鸣,于是只好把扩音器贴在牙齿边,再作些扭腰摆臀晃头摇脑挤眉弄眼的煽情体态表演,喉里挤出嗲声怪气的哼哼声,去迷惑音盲、文盲们无知的心。如果停电,或者禁止使用扩音器,我敢说没一个歌星还有胆子去上台招摇,因为他(她)们没有一点真功夫。旧时中国的戏剧,很讲究训练声音的播送力。旧戏剧演员每天清晨必定要去“吊嗓子”。吊什么?吊的是发声法,吊音质,吊播送力。旧时的戏院都没有扩音设备,进戏院看戏的观众都不遵守观摩规矩,观众可以随便进出戏院,可以边看戏边嗑瓜子边聊天,演出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进行,台上的演员必须要让剧场内所有的观众听清自己的唱腔,必须要叫坐前排的听众不觉噪耳,坐最后的听众能入耳清晰。旧时,身具这等声乐功夫的人到处都有;今天,戏剧界有真功夫的就难寻了。声乐界,也如我上述的戏剧界。四十五年前,我入学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校唯有一个礼堂,那是除了开大会,看电影之外,是专供音乐演出和学生毕业的结业考试场地。这个大礼堂,没有扩音设备。不设置扩音器,大概是为了考核学生演奏、演唱的音质和播送力。那时,学校的老师们对学生都要严厉进行音质和播送力的训练。“疾风识劲草,烈火炼真金”,为了应付毕业考试,学生们个个都能努力锻炼自己的音质和播送力。如今,中国还有哪所音乐学院在训练这些功夫?我十六岁进入附中,当年已是古稀高龄的北昆大师叶仰曦老夫子给我授艺三年。叶老常对我讲述清代的戏剧对声乐和器乐进行训练的程序。比如,清宫笛师每天清晨练吹长音(主要是高音)。我校当年吹笛三十多学生,只一个简广易遵师嘱去练吹长音,所以简广易的气功和唇功有真功夫。我毕业去内蒙做了笛子教师,就用叶老的法子去整治学生。我的学生中只有一个李镇肯吃这个亏愿尝这个苦,所以,李镇的气功和唇功之功力深,如简广易一样的世难寻觅。我不知芸芸众笛有谁敢与李镇去比试吹笛的音质和播送力。“薛谭学讴”读完细想,忽然猜出这个中一个隐情来,那就是秦青从事声乐教学,从来不给学生做教学示范。学生薛谭之所以发生骄傲自大要“辞归”,与老师不示范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没有渊厚的知识,要做“君子动口不动手”的不示范的教师,谈何易。这样的音乐教育家,我曾见识过两位。一位是我于四十五年前在中央音乐学院见到的二胡教授兰玉松,一位就是我的师父刘森。兰教授训练学生很严厉。他有一张威严如法官的脸,能叫当年的调皮又淘气的少年张强望而生畏;他有犀利如剖刀的言辞,使憨厚迟笨的学生王国潼茅塞顿开;他博览中西音乐,让刘长福心悦诚服放下黑管抱紧二胡去潜心苦练。“强将手下无弱兵”,历经兰教授调教出来的学生,个个都已成为中国二胡的高手。经我细心观察,兰教授教导学生演奏二胡挥弓运指的心法,与钢琴国师刘诗昆从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学来的钢琴运指心法同出一辙,那就是“紧张”二字。中国的笛子倡导“放松”的人又多又大有名声,对我的言论很反感,我还是闭嘴知趣为好。我师刘森,给我和简广易上笛课,是只动嘴不示范的。师父对西洋音乐和声乐艺术的知识很渊博,思路宽广,思维活跃,口齿伶俐,语言幽默,擅长为学生驱云拨雾、指点迷津。我受教两年,受益终生。我们常听师父吹笛,但那不是师父特为我们作教学示范,我们常常尾随广播民乐团观看演出和进入广播民乐团排演室观看排练,在这两个场地我们能聆听师父的如歌妙笛。师父教我们吹奏刘森笛曲,从来没有亲手示范,只曾有一两次为我们播放他的笛曲录音让我们听,绝多上课时是教导我们唱好乐曲,对我们如何吹奏却要求很松,从不要求我们做学舌鹦鹉,常鼓励我们启动思想机器去勇闯新道。我师刘森身具笛子的两门功夫“吹笛”和“说笛”,简广易学得的“吹笛”功夫比我要深,“说笛”功夫我学得比简广易要好。我后来去内蒙做笛子教师,曾经大展“说笛”功夫,受到内蒙许多人赞扬,其实我的“说笛”功夫与我师刘森始终有很大的差距。我的“薛谭学讴”读后感就说到这里,但愿我这样东扯西拉的胡言乱语,对真愿学习音乐的青年能有启发帮助。写不出来,只好教你方法了,希望对你有用1、论点: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绝不可模棱两可,让人捉摸不定。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④结尾如《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2、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事实论据用事实来说话,而理论论据靠经典性取胜。论据必须围绕中心论点,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选用的事例与论点若不能保持一致,势必削弱说服力量。像1999年高考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若写议论文,就必须要弄清“记忆”与“记忆力”的区别,有的考生所举的事例就明显犯了论据与论点游离的错误,举了郭沫若倒背《红楼梦》的事例,使说服力大打折扣。②论据必须具有新颖性。不少学生的议论文写作离不开一些陈旧的事例,像一写失败与成功的关系,似乎就离不开爱迪生发明灯泡,一写逆境成才就非写张海迪不可,类似的内容不是说不可以用,而是说你用,他用,大家都用,谁的作文与众不同呢?③论据的表述要精练、简要,与记叙文的表述不同,它只要求表述出与论点相关的内容即可。3、论证:是议论文写作的重要一环,它包含的内容也较多。①论证的基本类型:立论、驳论。立论从正面论述,驳论从反面论述。我们写议论文一般以立论为主。一篇文章中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灵活地运用多种论证结构层次会使议论文更具活动性。《简笔与繁笔》:举洋洋洒洒百万言的《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片断,景阳岗的山神庙,一个“破落”使境界荒芜之景全出。这里两个字对百万言,可谓用简到了极点。同样作品里作者写繁笔的好处时,却又举了短篇小说《社戏》中的例子,也不得不说是极为典型。运用例证法要注意对事例叙述的方法。注意并列的几个事例的顺序,还要注意安排的详略,大家熟知的材料要略写,不熟知的要详写。运用喻证法要注意本体、喻体的相似性。鲁迅的《拿来主义》中把文化遗产喻为一所大宅子,列举一个青年对待大宅子的态度来表达作者对文化遗产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形象、生动,给人们以很深的印象。背景:一个小餐馆中,一张桌子,面对面坐着两个人,他们面前的盘子里各有半个甜面圈。A:唉!天哪!只剩下半个甜面圈。(A一脸的无奈)文章中写的这段话对比鲜明,对待生活的悲观和乐观跃然纸上,正如该文作者说:乐观的人在被玫瑰刺伤后仍会说多美的花,悲观的人在看到刺时就会说多糟啊。我选择玫瑰的美,因此我选择前者。D、引证法,除引用名人名言以外,我建议同学们应该多积累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名句,它一方面能加强论证的力量,另一方面,它还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议论文的文学性。近两年高考没有考查名句,全给高中生造成一种误解,不考就不积累是不对的。浙江一考生在2000年作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人与人如此的不同。信手翻着宋人话本《碾玉观音》,不由得这样想。话本的开头是这样的疑问,“春已归去,不知哪搭是春住处?”秦观说:春是到江南去了,“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往。“苏小妹说,春是被带走了。”燕子衔将春色去,沙窗几阵黄梅雨”。还有苏轼说、秦观说……(《—花—世界》)我只是选取了该文的一个部分,议论文中部分名句或古典诗词曲的引用的效果就不用再说了罢。写议论文必须注意逻辑性,段落与段落之间要有非常清楚的逻辑关系,一方面要依靠语句表达出逻辑性,另一方面要借助起过渡性作用的语句突出逻辑关系。一个语段的内部之间也需要有严谨的逻辑关系。注意议论文中的“但”“但是”等转折连词的作用,俗语有“‘但’字后面有文章”的说法,它的后面有突出、强调的作用,标明了文段或文章的中心,使文章的论点更醒目、更突出。注意要善于运用“固然”“诚然”等词语,一个短短的600—700字的议论文,有时很难全面地表述清楚,为了使论证更加全面,更加有针对性,同学们要善于使用这样词语开头的语句表达。以前的高考曾经考过“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的辩论段,这样的文章就极容易失之片面。写作时,选其中的任一题目都要注意“补全”。比如,若选写“近墨者未必黑”,主体论述这一观点以后,在收尾的时候,就应该以这样的结尾段收束:诚然,我们主张近墨者未必黑,但也并不否认近墨者黑的观点,我们只是说一个人如果具备了自我控制能力,我们就有“近墨不黑”的条件。高中阶段是一个人思想渐趋成熟的阶段,人生观、世界观渐渐走向成熟,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在不断走向成熟。正如此,高考才十分注重对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在1998年以前,高考作文始终围绕着哲理的深层次思考来命题,像《树木•森林•气候》就明显涉及了普遍联系的观点,《“近墨者黑”或“近墨者未必黑”》考查了内因与外因的关系,《玫瑰园》考了全面性的观点,等等。高中生不爱学政治,是很常见的现象,这很不合适。政治课上有许多哲理及原理会为我们写作所用,它会起到丰富文章内容,深化文章思想的作用,同学们应该善于用一些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现实中的一些问题。高考中,常见的议论文写作是材料议论文,很少有命题作文的考查。材料作文以现实针对性强,不易猜题、押题等优点深得命题教师青睐。材料议论文的写作审题是关键。近几年的高考并不在立意上给考生造成太多的障碍,但是立意除了准以外,还有一个新颖的问题,“言他人所未言,写他人所未写”才是写作得以出新的关键。材料式议论文的写作要充分利用好所给的材料,首先我们要读懂材料,然后我们以此为基础,根据写作要求去构思为文。该种方法主要适用于“自选角度”要求的写作题。写作时我们要从阅读中选取涉及到的各个对象,为文章写作确定一个最佳角度,“最佳”包含该角度有内容可写,选题新颖深刻等方面的内涵。有这样一则材料:薛谭学讴于秦青,未尽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返,终身不敢言归。(《孙子•汤问》)完成了上面的几个分析以后,同学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写作了。这种方法往往适用于多则材料或一个含有相同因素的单则材料。(1)有人问球王贝利最喜欢的进球是哪一个,“是下一个。”他这样回答。(2)有人问著名导演谢晋最喜欢的一部电影是哪一个,他答“下一个”。分析:两则材料涉及到的都是名人,成就了一番自己的事业,但他们共同的是永远有追求,没有功成身退。这是这两则材料的共同点,围绕这一话题,我们就可以拟定一个议论的中心:人生,永无止境的奋斗舞台。(‘97年的高考作文与此相同)适用于多则材料。应透过寻找材料间的不同点确定议论中心。同样的材料,如果我们再另外加一条,恐怕就不能像②所说的那样立意了。分析:这三个材料,前两个有共同点,第三则材料就没有这样的相同点了,相反,文中的“淡然”一词,明显标示出小明对待成绩的态度,一种无所谓的姿态就展现在我们面前了。确立中心论点时,就应瞄准三则材料的不同点,结合起来,我们应该得出“要立足现实,正确对待成绩”的结论。有人说:“你对生活笑,生活也会对你笑。”对此,你如何理解?请你以此为话题写一则议论文。分析:该句中有两个词语“也”、“笑”很关键,“也”标明“你”与“生活”之间关系的互动性,“笑”实际上富有隐含意义,含有乐观的意味在里面。明白了这个内涵,我们就可以确定写作的方向了。写作的角度确定有时还要依题干的要求来定,有时作文题要求只依据所给材料的中心拟题写作,这就要求考生必须选准写作的中心了。该种作文在要求上一般有两个倾向,一个是要求从材料中概括出观点,一个是要求以材料为话题,引出相关论点。两者在写作时对材料的处理不同,前者要围绕材料展开议论,后者可以脱开材料,只是以其为话题就可以了。①前种类型的写作一般有这样的思路:A、概述与中心论点相关的材料内容,力保所用内容与中心论点紧密相关,语言精炼。C、回评材料或引述事实,理论论据证明论点。回评就是根据概述的材料对材料进行分析,明确如何得出这个观点或为什么会得出某个观点。引述论证就是对论点进行事实或理论的证明。D、联系现实,展示写作此文的现实针对性,提出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策略,使写作的目的性,针对性突现出来。课文中有许多优秀的课文可以作为写作材料或议论的范例。我们举《恰到好处》这一例说明一下。文章共4个自然段,段与段间的关系非常明了。所谓“审题”就是能对试题所展示的各个组成部分做准确、全面的审读和理解,从而按照要求去不折不扣地写作。在审题时,主要有两审:一是审题目和材料,二是审要求和注意事项。在写作前,应先把两者的文字材料全部读完、读通、读懂之后,再从中提炼或抓取写作的题目、内容、材料,界定写作范围,拓展自己的写作思路。在审题上要下一点时间,切不可为了省时间而草草浏览、不求甚解就动笔,这样会出现不应有的失误。综观当今中考的作文命题,无非是这样几种情况:一是命题作文;一是半命题作文;一是材料作文;一是话题作文;一是材料加话题作文;一是材料加命题、半命题作文。不论哪种情况,只要我们在审题时能做到审清题目的内涵和外延、审清题目规定的要求、审清写作的要点,就可以“以不应万变”了。命题作文就是根据所指定的题目写文章。命题作文是作文考察中采用年代最为久远的一种。一般情况下,它不仅是命题,而且还规定了文体(因为是谈议论文,文体不详谈),由于限制很多,写作者几乎没有什么自由发挥的空间,稍微不慎,就有“跑题”之虞。因此,命题作文的审题,就显得更为重要。命题作文的题目,从语法的角度来看,有三个类型,一是以词语为题目。这类的审题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只要能认真推敲这个词语的含义,不马虎了事就不会有很大的问题。如以《环境》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这就要了解清楚《环境》的含义。“环境”有两个义项:一是周围的地方;一是周围的情况和条件。明确了它的含义,我们就可以论述一下“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你可以从“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的角度来写;也可以从“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的角度来构思;还可以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气节来写;更可以从“孟母三迁”来说环境的重要。二是以短语为题目。对这类题目,首先要分析一下它们之间的结构类型,明确是什么关系,确定写作的重点。其次是要抓住短语中的关键词语。如果是并列关系,就要搞清并列短语所包含的所有要素而不能有所遗漏,如《怀疑与学问》。如果是因果关系,则要揭示出彼此的因果联系,如《森林与气候》。如果是偏正关系,则要注意修饰语和中心语等。三是命题以一个句子的形式出现,有时题目规定了所写的内容,有的则比较含蓄,须仔细斟酌才好。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了乐》、《毁树容易种树难》等就是这样的命题。“半”是不完整的意思,它是相对于“全”而言。半命题作文就是作文的题目并不完整,它是介于命题作文和自拟题目之间的作文命题方式。因为它的题目不完整,这就需要根据已知的内容与自己的选择将题目补充完整,使之变成命题作文,然后像写命题作文一样写作就可以了。补充题目的过程,其实就是审清题意,明确中心,确立写作内容的过程。在补充题目时,一定要扬长避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一点来写。在补充时,题目不要太长、太空,要注意与题目前后提示的联系。半命题作文的审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点文章。一是抓“题眼”。我们在补充题目时,往往使题目变成了由几个词组成的短语或短句,在这些词中,它们的地位、作用、含义是各不相同的。通过分析这些词在题目中的地位、作用、含义及相互关系,就可以快速审题了。“题眼”是指文章中藉以立意的关键性字眼,抓住了题眼,就能把握文章的论述重点,选准写作的角度,从而展开论证。如写《我最爱》时,文题中应补充的内容范围很广,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人和事,如爱文学、爱读书、爱运动、爱音乐、爱旅游、爱师长、爱兄弟姐妹等。写作本文首先要把最喜爱的对象填好,然后有条理地阐述爱的理由。但要注意理由一定要充足,否则便不足以说明问题。还要注意文题的“最”字,它表明不是一般的普通意义上的爱。这样才能论述得深刻,突出文章的主旨。二是辨析关系。我们补充完整题目后,要明确补充完整的题目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明确关系后,就可以根据彼此的关系而快速审题。这种审题方法和全命题的审题方法基本一致。如《剪枝与》,此处我们最好补充上“成材”,从而构成了条件关系,围绕条件而分析,就能很快确定文章的写作方向和内容了。再如《读书与》,当我们补充上“采矿”时,就明确了“读书”如同“采矿”,是类比的关系,从而明确了读书的方法。当然,还要在全面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注意辨别其中精微的含义,把握住写作的中心。如《十六岁,我多了一分》(温州市)一题,就要注意强调“十六岁”这个限制条件。文章紧扣此内容来写,才能突出中心,体现题意。给材料作文是初中作文命题的另一种形式。出题者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要求学生依据自己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融化、提炼,然后据此展开想象,依据要求写作。这种题型的特点之一是考察学生能力的全面性,因为它要求考生看、听、写结合,便于全面考察学生的阅读(看图、听音)、理解、分析、综合、归纳及写作能力。给材料作文一般有三种形式:纯文字材料作文、看图作文和听音乐作文。根据文字材料作文。这类题型所提供的文字材料,要求学生在阅读这些文字材料的基础上作文,有的要求既根据材料又根据另给的题目作文,有的要求考生根据材料自己命题作文。审题时重要的是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要准确把握文章要点。对所提供的材料,要多读几遍,特别是文言材料,要在翻译无误的基础上多读,读的时候可勾画重要字词;读后要认真分析材料重点及各段要点、人物的主要精神和性格特点、事件的主要意义、言论的主要意思等等。然后,或者根据材料重点重组材料作文,或者根据材料要点分析其现实意义或象征意义,再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积累,另外组织写议论文的材料,并拟定恰当的题目作文。根据图画材料作文。这种题型所提供给考生的是图画:或单幅图,或具有相关性的两幅以上的图,要求作文者在看懂图所表达的意思后作文。写作时在简单说明画面的基础上,重点对画面所表现的现象进行评判。福建考查的图画“父母的生日”,恩实市的《缺失》就是这方面的考察。根据音乐材料作文。这种作文形式就是根据播放的一段音乐论述你听后的感受,它是将听觉转变成文字的一个过程。这种材料作文的难度较大。一是要对音乐有一定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二是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近几年的中考作文中,此类命题还没有涉猎。1991年,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小儿科主任医师陈新民出国参加第三届小儿心脏病国际学术会议。他的论文获奖。来自五十四个国家的千余名专家、教授在会场等待他作学术报告。陈新民发现会议前厅悬挂的各国国旗中,竟没有五星红旗。他当即向举办单位严肃提出:“请先挂上五星红旗,我才进会场作报告!”大会秘书处在赔礼道歉后,马上挂起了中国国旗,陈新民满怀激情地在五星红旗下留了影,才举步进入会场。话题作文自材料作文嬗变而来,它有自身的面目,也有自身的特点。其一,写作的范围趋向开放。话题作文常提供一个由头、一个范围,让写作者由此出发向外辐射,它具有写作思维的开放性和文章内容的丰富性等特点。其二,话题作文鼓励创新。由于话题作文有巨大的创作空间,因此有很大的创新性。其三,便于写作者张扬个性。话题作文能引爆写作者的写作欲望,在立意、选材和用语等方面更有利于个性的发挥。话题作文有单一话题和材料复合话题两种。对单一话题的审题,首先要理解清楚话题的含义。如以“坚韧”为话题,我们要明确“坚韧”不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脆;也不是“宁折不弯,视死如归”的刚,而是不畏困难,不怕挫折,为了达到目的,甚至可以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精神。如果把“坚韧”理解为“刚强”或“不软弱”,就会离题。在审题时,还要注意,话题是写作的“范围”,不是写作的题目。要注意话题和你曾经接触过的题目间的细微区别,一旦看到试题似曾相识就去套用,就会出现失误。比如以“尝试”为话题时,要区分清楚它与“第一次”的细微区别才行。材料加话题的形式,首先要读懂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确定写作的主题和角度,还要弄清楚写作的要求。现在话题作文的考察,多是“材料+话题+要求”形。“要求”既是限制,又是启发;既是规定,又是启示,在审题时也要好好注意才行。下象棋粗心大意,从而认识到骄兵必败的道理;给茉莉花浇水过量,从而认识干事情要按客观规律办事的道理;拿着菜谱炒菜炒糊了,认识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学骑自行车摔倒无数次,认识到成功来自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生活大小事,事事皆蕴理,只要有一颗敏锐的心,就能认识到生活中的道理。请以“生活与道理”为话题,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题目自拟,约600字的议论文。“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即文章所要表达的基本思想。“意”就是旨意,它指的是文章的主旨。《后汉书》的作者范晔曾说过:“以意为主,以文传意。”唐代诗人杜牧在《答庄充书》中有“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又有“意不先立,止以文采辞句绕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乱。”清代的学者王夫之的论述则更为精辟,他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吴乔“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的比喻更为新鲜。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古人所说的“自古文章意为本”这句话的含义了。不论是谁,在动笔写作之前,首先要解决立意的问题。在写作的过程中,立意是文章的核心,是表现主题、确立观点、选取材料的“指挥部”。同时,立意也是处理写作中各个环节的标准和依据,无论是材料的取舍、布局的安排,还是表达方式的确立以及语言艺术的风格等,无不是由立意所决定的。一篇优秀的文章,它的立意应该做到“健康、明确、集中、深刻、新颖”。就议论文而言,命题作文的立意一般都会在题目中有所提示(或暗示),有的题目实际就是直接点明了主题,如《开卷有益》,这样,作文选材的范围也就相对比较明确,不会无从下笔。但是并非所有的命题作文都可以如此简单地立意,对比较复杂的命题作文,我们可以适当运用以下二个方法:一、以小见大突出中心法。所谓“以小见大”就是从比较大的政治、思想、社会背景中,选取最能反映事物或问题本质的某一个侧面作为突破口。作者选定这个“点”后,不能忘了整体、全局,要从这个典型的局部“侧面开掘”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涵义,引伸出含义深广的主旨。从小处入手来揭示深刻的社会主题。在写《论廉政》时,看到这样的题目,大家会很自然地想到当前我国政治生活中的许多腐败现象,国家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行贿受贿、贪污挥霍,近年来,贪污受贿遭到查处、被判刑的案件屡见报端,廉政已不容忽视,党和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惩治腐败分子等。实际上,《论廉政》这个题目的核心内容是要求谈谈在当前形势下廉政的重要意义和具体措施,抓住了这一关键点,文章写作的内容也就很清楚了,应该包括廉政的必要性、廉政的意义、廉政的措施等方面。本命题的立意可以从执政党的角度来谈,写成“廉政建设的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执政地位的大事,因此党和政府必须严厉打击腐败犯罪,加强立法及宣传防止腐败继续滋生、蔓延。”也可以从领导、干部等个体的角度谈,写成“廉洁行政是每个国家干部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素质),党员干部应该带头遵纪守法,为人民服好务。”当然,应试者也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谈。二、反弹琵琶,逆向思维。古今中外,许多文学大家都是以其独特的逆向思维,使作品的立意不俗,文章常新。如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一反古人悲秋叹秋之情,写出了昂扬向上,催人奋进的咏秋名作《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古人常发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叹息,而叶剑英元帅却写道:“老夫当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这些例子堪称逆向思维的典范。在作文中,很多同学苦于作文写不出新意,其实如果在写作中善于运用逆向思维,那么文章就会产生全新的思想和观点,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引申型议论文的写作,要借助发散思维,因此引申型议论文的立意,也要借助发散思维。我们姑且把这种方法简单地叫作“先散后聚”法。这种方法是将命题这一“点”作为一个发散源,由此发散出与之有关的众多素材和信息。比如“圆”。我们将“圆”作为一个点,由此延伸出众多相关的信息:从表面上看,“圆”有它固有的形状,但同一个“圆”在不同的人的眼中却有不同的意义。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圆”的“朦胧性”让我们想到一种处世哲学——“圆滑”;从圆形在生活中的表现来看,圆形物体随处可见,家人的团圆——“美满”;事情的成功——“圆满”;美梦成真——“圆梦”等。这样一发散,信息就丰富了,立意的范围也相应小了,也就便于立意。我们还可以运用“旧瓶装新酒”的方法来立意,把一个旧的故事,赋予新的立意,从而达到新颖的目的。我们只拿大家熟悉的“三个和尚吃水”的例子来加以说明。一个考生从合作者的角度来写,把三个和尚运水的途径分成三份,利用传递的方式来运水,结果谁也干活,谁也能得到休息,工作效率比较高;另一考生从管理者的角度来思考,引入了竞争机制,谁挑的水多,中午谁的饭菜好,调动了三个和尚的积极性;第三个考生则从技术革新的角度来思考,三个和尚利用当地竹子的资源优势,把竹子打空连结起来,一头架在泉水的上头,一头接到寺院里,三个和尚之一提水,之一倒水,之一休息,轮流干,谁也不累,也省了路途的劳累,还提高了效率。还可以从多角度联系实际来立意。如“失街亭”:从诸葛亮的角度——赞执法如山的精神;从马谡的角度——言过其实,刚愎自用的危害;从用人角度——与其执法如山在后,不如任人唯贤在前;从蜀魏相争的残局角度——一着不慎,全盘皆输。批驳型议论文的批驳方法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三种批驳方法。在驳论文的立意方法上,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看对方的论点。如果我们一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彻底掌握秦青的歌唱技艺,就自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去。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用酒食设宴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流动的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想要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生也不敢再说要回去。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他的学业是很优异的。学习了一段时间后,薛谭觉得自己对歌唱的决窍掌握得已经不错了,就想辞别老师,自己去独立演唱。秦青听到薛谭讲出自己的想法后,低下头想了想说:“你的确已学得不错了,十分的技艺,你已掌握了七、八分。但如果能再学习一段时间,可能会更有进益。”薛谭听到老师这样讲有些不高兴,觉得老师低估了自己的能力。秦青也已看出了他的心思,微笑着对他说:“好!既然你决心已下,我亦不再阻拦你。我们师生在一起情份不薄,明天我略备薄酒给你送行。”第二天一早,天空格外晴朗,微风拂面,送来阵阵花香,师徒二人不紧不慢地边走边聊。秦青对薛谭说:“送君千里终须别,自此之后,我们二人不知何日才能相见。我当长歌一曲,为你送别。”说完以后,秦青用扇子打着拍子,放声歌唱了起来:歌声高昂、激越,直上云霄。歌声振动了林木,使森林发出嗡嗡的回响;歌声遏止住了天上飘荡的白云,使它们也停了下来,静静地倾听。这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响遏行云”。薛谭被这美妙的歌声所打动,如醉如痴,好半天才醒悟过来。他感动地说:“老师,您唱得太好了。到现在我才知道,我向您学到的东西真正是太少了,只学到了一点皮毛。老师,我不走了,我要永远在您身边,终身苦学不辍,把您的全部技艺都学下来。”“鼓励”“鼓舞”和“激励”“勉励”的区别在哪里“鼓舞”褒义词,如鼓舞人心,鼓舞士气。它还指兴奋,如形势令人鼓舞。“勉励”着重于督促、劝勉,使人受到鼓励,如勉励子女认真工作,勉励战士,勉励学生,勉励同志,互相勉励等。讴励志的文章、讴励志的文章,就介绍到这里啦!感谢大家的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爱上海Copyright © 漫写爱上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