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海原标题:美食短视频最受欢迎的五种类型,都在这里了!吃,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美食,承载了中国人丰富的情感,而美食类短视频不仅使人身心愉悦,更能让人产生共鸣。近年来,随着短视频产业呈现井喷式增长,美食短视频作为其中一个细分领域,更是火热非常。据腾讯平台发布的《美食视频自媒体大数据研究报告》显示:在2016年腾讯平台美食类视频月均播放增速21.3%,总增速高达468.0%,是腾讯视频全平台平均播放水平的3倍。从其视频平台后台数据可见,越来越多的用户加入到美食视频的观众行列。随着用户量的增多以及圈层的不断细分化,垂直类内容需求不断增长,美食类短视频逐渐走向行业高位,受到观众和资本的青睐。黄磊主演的《深夜食堂》一上线就曾引发全网争议,微信指数当天暴涨,一度达到1800万的高峰,并同比带动美食类日剧《孤独的美食家》增长,微博的点击量也在不断上涨,美食视频也随之受到更多关注。首先,美食短视频让人垂涎三尺。美食短视频中入镜的食材通常符合人们“形象好气质佳”的审美诉求,且其拍摄器材一般选用高端单反、微单等设备,尽量满足美食类短视频“色香味”俱全的要求,极大满足观众的视觉享受。且为让整个视频看起来更完整和谐,制作者往往会在后期添加音乐和特效,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氛围。其次,社交网络的分享特性。社交网络上分享的美食短视频可以促进网友与发布者相互交流,这样发布者会获得一种满足感,也会刺激受众模仿,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不断扩大美食视频的市场。最后,美食类视频给人带来满足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大量年轻人口进入城市独立生活,都市自炊族和独食族的数量不断增加。但他们心中对美食依旧无比向往,美食短视频以轻松的节奏或者感人的故事呈现在观众眼前,这本身就可以让观众在抹口水的同时获得内心的满足。民以食为天,美食具有极致的诱惑力。一个好的美食短视频即使没有真的吃到但画面也足以让人浮想联翩,互联网时代的人们花样百出地玩转着美食短视频。以故事为主线的美食短视频。这类视频以《一人食》、《日食记》、《饭米了没》为主要代表,皆是以叙述一段简单的故事为主。如《日食记》内容以姜老刀烹饪一道菜肴的过程为载体,在食物中讲述了一段简单质朴的情感故事,画面明快温暖,带着明显的日系风格,“治愈你的心和胃”。《饭没了米》、《一人食》也是如此,在教做菜的同时,展现出一种独立的生活方式,传递一股让人怡情的正能量。此类短视频主打故事情节,以感人的故事作为主线,辅以美食,走文艺清新风,不过在抚慰人心之余,其带来的直观冲击则相对较弱。以教学为主线的美食短视频。这类视频以《迷迭香美食》、《日日煮》为代表,它们的看点在于制作美味。《迷迭向美食》和《日日煮》通过最基本的如何制作美食,达到吸引自制吃货们的目的。日日煮曾获得阿里领投注资,2016年2月,日日煮获得3500万元人民币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阿里系的合一资本。时隔半年,日日煮又获得由阿里巴巴领投的3500万人民币A+轮融资,从巨头的支持不难看出,美食短视频前景可期。不过,虽然这类短视频的实用性较高,可以详细传授美食制作流程,路线偏向大众生活化,但是其内容模式单一,久而久之容易让人审美疲劳。以明星为看点的美食短视频。这类视频以《锋味厨房》、《鹦鹉厨房》为代表,它们大多以明星的私房菜为主,用明星效应扛起流量。比如《锋味厨房》就是以谢霆锋为中心,拍摄其自主研发的美味料理,而《鹦鹉厨房》也是每集都会介绍一款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美食与烹饪方法,从菜品发源地邀请当地专业名厨或美食家以及娱乐圈明星亲临现场操作,制作独具地方和个人特色的地道菜品。以明星为看点的美食短视频能够引发明星效应,获得粉丝追捧,但此类视频时间长,偏向综艺类型,很难持续吸引短视频用户群体的眼球,所以传播度普遍不高。以创意玩法吸引眼球的美食短视频。这类美食视频代表有“办公室小野”和“野食小哥”。在办公室里用饮水机煮火锅、挂烫机蒸包子、电熨斗烫肥牛、瓷砖烤牛排……2017年以来,凭借这些脑洞大开的办公室创意美食,“办公室小野”在一众美食类短视频中杀出重围,迅速“占领”人们的微信、微博。除了“办公室小野”以外,还有一个“泥石流”非提不可,不同于小野的办公室场景,“野食小哥”的美食阵地在郊外。为一碗山泉水泡面爬山几公里,为吃叫花鸡自己抓鸡,为几条泥鳅在泥里泡几个小时,这种自然、真实的风格打动了不少都市人追求美食的心,因而备受追捧。这类短视频另类、有噱头,抓住观众猎奇的心理来吸引眼球,但不足之处在于,噱头只是昙花一现,要想一直靠噱头制胜,这条道路将难以为继。以记录吃饭为主题的美食短视频。这类视频以“大胃王密子君”、“大胃王甄能吃”、“大胃王阿伦”为代表。他们专注于吃播内容,比如著名的大胃王密子君凭借超大胃口直播吃各种海量食物,被冠以我国吃界最有名的吃播女博主。今年4月,大胃王密子君挑战千亩花田,最终以半个小时吃40个鲜花饼的战绩颠覆了围观群众的认知。她曾经凭借其第一个吃播视频《速食10桶火鸡面用时16分20秒》大火,此视频一度获得了173.4万的高点击量。或许大胃王节目正符合当下年轻人“吃是狂欢,播是陪伴”的心境,这类短视频亦受到了广泛追捧。无论美食短视频的呈现形式如何,都万变不离“美食”的根本。但即便美食类短视频的热度只增不减,其仍旧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缺陷。如今短视频盛行,美食短视频亦备受宠爱,发展迅速,但美食短视频在迎来红海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道道坎坷。一方面,短视频变现方式始终受限。无论是品牌广告还是观众打赏,本质上都属于影响力变现,只是前者为他人打广告,后者为自己打广告。而且,打赏行为对于视频内容要求极高,即要足够专业还要有可观赏性等诸多观众诉求,这并不容易实现。整体而言,美食短视频的变现之路道阻且长。另一方面,美食短视频行业面临的难题除了变现模式受阻之外,难以持续生产优质内容也是其面临的难题之一。美食类短视频的目的是通过勾起欲望进而刺激观众产生打赏或消费的行为,这就要求视频创作者在美食短视频的呈现方式上舍弃“一分钟创意菜“的行业固定思维模式,转向更具创意、专业化程度更高、更精准对标用户的内容生产,但持续的优质内容输出并不充足。此外,美食短视频的内容知识性高而娱乐不足,也会影响用户观看体验。其实,“美食”与“厨房”不应该划等号,美食短视频应该定义到更高的文化、精神层面,不能只围绕食物本身,更应该注重食物外围,做好美食短视频的卖点销售、标准化运营、特色推广、甚至结合八卦内幕等等方面。总而言之,在竞争激烈的短视频领域,美食短视频虽受热捧但也存在痛点。在这个短视频极度盛行的时代,美食短视频身为其中一类,要想持续闪闪发光,还需要时间进行揣摩,让我们拭目以待吧。相关阅读:在用户体验和收入间摇摆,美食短视频的下一个变现出口在哪?从零到七万,这是“日日煮DAYDAYCOOK”淘宝店开业一个月的粉丝数增量。专注于优质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试水电商、打造品牌,独立奔跑了两年的“日日煮”正在小心翼翼地尝试着变现的各种可能路径。“日日煮”并非个例。尽管一再得到资本的青睐,但对于绝大多数靠美食类视频起家的内容平台来说,如何做到精准变现且不伤害粉丝,又如何完成商业与调性之间的平衡与取舍,仍是头疼的难题。于是,内容平台们各出奇招:“门牙”召集专注于美食领域的海外网红,通过娱乐化短视频做广告、卖美食;“日食记”用品牌合作加定制包装做产品、卖周边;“一人食”选择贩卖视频制作的手艺来补贴经费、商业合作拓展受众;“日日煮”加快跨界合作、自营品牌的步伐……谈到内容变现,广告和软文这样“粗暴”的形式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不喜,而将粉丝作为筹码、将平台作为渠道,榨干用户价值之后留下一个空壳,也并非长久之道。在这样的背景下,内容平台们正在尝试着变现的各种可能,寻找与用户共赢的生存方式。这也就导向了一个核心问题:下一个变现出口在哪?12月28日,“日日煮”在线上直播了一场名为“DAYDAYCOOKPLUS内容IP升级之路”的战略发布会,在会上首次与传统大型生鲜集团——湛江国联水产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联水产”)合作,联名推出新品“翡翠生虾仁”。在发布会直播的50分钟内,首发的10000件产品全部售空,交易额达到近100万元。对美食内容平台来说,这可能是一次成功的模板。有了厨房场景下优质的品牌和产品,加码原创内容,这样的跨界营销能进一步提升用户的消费体验,也将会是“日日煮”未来塑造品牌形象、丰富平台内容的主要方式。当美食内容平台和传统供应链融合在一起,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日日煮”创始人NORMA对《天下网商》说,传统模式中,用户需要先在网上查找食谱或教程,再转移到线下农产品市场或电商平台挑选食材,费时费力不说,品质也无法得到保证,由此,“日日煮”的做法实现了内容与消费的统一,“与高质量的、有用户需求的、实用性的传统品牌进行深度合作,是我们目前想做的方向,也是DAYDAYCOOKPLUS成立的初衷。”据了解,“DAYDAYCOOKPLUS”推出的产品中,许多都来源于细分垂直领域的传统公司,靠着在包装上印刷二维码的方式,日日煮和这些品牌达成了合作销售和推广。例如此次与“国联水产”联名合作推出的“翡翠生虾仁”,就是在包装的右下角印上一个二维码,扫一扫,就能观看并学习“日日煮”视频中虾仁的花式做法。除此之外,自营品牌也将是“日日煮”做品牌化的关键一步。试水淘宝店之后,最简单常见的厨房日用品成为打开市场的首选,“也许就是厨房纸一类复购率很高的快消品”NORMA说,“并且我们也会引进已经在香港上线的咖喱牛腩、果茶、蜜茶等9个SKU。2016年4月,“日日煮”推出了“NORMA在这里”和“厨访”栏目,获得近1亿的全网点击量,验证了“围绕产品讲故事”的模式提升内容变现转化率的可能。随后,团队还开发了全新的虚拟IP形象——“锅妹”和“辣叔”,并为他们推出定制版表情包,线上“辣叔学院”语音课程则屡屡爆满,通过一系列包装设计,未来,这些拥有更长生命周期的虚拟IP都会推出周边产品。用内容延伸商品,导购引流到其他合作电商平台;用“DAYDAYCOOKPLUS”与供应链端的传统企业做跨界合作,快速提升品牌影响力;从厨房快消品、自制食品着手打造自营品牌,这是“日日煮”目前内容变现的三种模式。未来,还可能推出收费的直播课程,以实用的差异化内容让用户买单。与“日日煮”类似,同样以美食类视频起家的内容平台不胜枚举。如今,它们不再拘泥于视频这类单一的形式,而是在模式上探究不同的玩法。例如,同样与品牌做跨界合作,“日食记”则用了定制包装的方式,取代在角落印上二维码的做法。爱做菜的影视公司CEO姜老刀,将“日食记”做成了人格化鲜明的美食内容平台,除了接地气的家常菜谱,淘宝店“姜叔的日食记”也售卖周边和定制产品——文艺范的定制挂历已经预售数千件,与“COFFEEPLS”、“TEAPLS”合作的咖啡挂耳包、花草茶包等产品均使用定制包装,延续一贯的小清新风格,印上了姜老刀的酥饼猫卡通画像,IP的烙印更强烈。也有坚持调性、不做产品的美食内容平台,在变现上则需要挖掘更多的可能性。主张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的“一人食”,是一二线城市出租车车载电视里的热播节目。如今,“一人食”也不再只是围绕一个主角和一道菜讲述生活方式的视频系列,还推出了姐妹篇——《吃一天》旅行系列,让观众跟着故事的主角在一个城市从早吃到晚。从2012年底的第一期到现在,“一人食”已攒下逾83万微博粉丝,平均每条视频单平台播放数都能有几十万次。对于广告投入格外谨慎的创始人蔡雅妮,在早前接受采访时表示,并不愿意直接拿“一人食”变现。一方面她觉得拿这几十万粉丝去做渠道可挖掘的价值有限,另一方面她也不愿意商业化破坏了“一人食”的调性。在变现上,蔡雅妮早先通过出书、办线下活动补贴制作经费外,还承接小米、MUJI的推广视频制作,一步步进入广告行业的产业链。2016年6月,“一人食”开始尝试与风格匹配的生活方式品牌开展联名合作推广,推出“一人食XAIRBNB”的特别旅行系列。在联名短片里,过去镜头里的“一人食”已经变成了房东和房客聚一起的“两人食”。蔡雅妮表示,毕竟“一人食”也需要找到新的推广路径来接触到更广泛的目标观众。如今,如果说最不愁变现的内容电商,非“门牙”莫属。这个号称“集个性化PGC短视频+VR3D视频+UGC用户视频为一体”的全球娱乐视频的吃货平台,在2016年12月底刚刚完成1100万人民币PRE-A轮融资。“门牙”的独特之处在于内容的话题性和足够年轻化。拿下90后小鲜肉的正确姿势是什么?召集专注美食领域的国内外网红,用原创的娱乐化视频让消费者对广告上瘾、唤起受众的味蕾、从而完成购物引导的场景消费,真正实现内容传播的全链条。创始人祝佳对记者说,“美食短视频就是基于兴趣出发,把人进行精细的族群划分,弱化社会属性而强调人格属性,也是下一代年轻人更喜欢的一种自我认识方式。”用她的话来说,90、95后对美食没有免疫力,可是年轻人下厨房的时间很少,美食视频形式更多的是直播吃饭,“门牙”的网红更多的在“吃”而不是在“做”。关于美食视频,祝佳有自己的理解,她说,越来越多的内容知识性高而娱乐不足,也会影响用户体验,被认为形式单一;“美食”与“厨房”不应该划等号,美食本身就应该是文化、精神层面的东西,绝不仅仅是被困在厨房的方寸空间里,”好多人会发现我写的美食号跟很多都不一样。我不会围绕食物本身,反而更喜欢在食物外围,例如销售层面、运营层面、推广案例、八卦内幕等等。”她在近万粉丝的知乎专栏里写道。在变现方面,除了贩卖全球美食,祝佳更希望未来可以创造出互联网式的新型广告模式进行传播,将产品更好地传播出去。目前门牙已经与80多家品牌商先后建立合作,为他们拍摄视频并进行互联网营销。王华东的《为什么有些内容型社交产品,一开始就没有机会》文中曾提到,内容型社交产品在商业化的路径上,切记不要伤到用户;推进商业化应该是一种对用户体验的增值行为,而不是要榨干用户的价值;这就需要创始人对用户的使用行为有更深刻的认知。这些听起来很朴素的商业逻辑,也是美食内容平台在商业变现时举步维艰的原因之一。“日食记”的创始人姜老刀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内容做电商很直接,认同度也比较高。”然而,当内容有了一定的粉丝积累后,大多数美食内容平台普遍选择了通过品牌植入、贴片广告、跨界合作、或是从内容延伸出产品切入电商来变现。从根本上说,它们以粉丝为最核心的商业谈判筹码,将视频播出平台作为广告渠道,直接卖给了广告主,又或是为自营电商导流。榨干用户价值的结果往往是留下一个空壳。小心翼翼维护粉丝关系、将商业化和品牌调性恰到好处地融合,寻找最自然的变现渠道和最大化的变现价值,这样的进化路径并不容易。但是,仍有一众美食内容平台正在用多种方法尝试变现的可能性,其中的许多已经略有成效。总结成功的案例和经验,解答变现难题的条件之一,就是稳定且持续地输出最具差异化、对用户有价值的内容,找到精准的品牌调性,打造独有IP。如此一来,将用户转变为消费者的难度也许没有想象中那么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爱上海Copyright © 漫写爱上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