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扁舟江上泛,望穿秋水独心寒。此情可待成追忆?
情过时迁悔无及,无奈意未向卿许。果未熟兮待姻缘。
爱上海版权作品,未经《漫写爱上海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爱上海一、格律的本质是什么呢?格律的本质我认为就是让文字音韵和谐,这是本质,我们的汉字音节,本来就有音调,一句话的组合,让他音韵上和谐,这就是格律最初的意义。格律诗词在唐以前还没有完全成型,甚至在初唐时也没有完全成型,现在的格律规范是后人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规律,如果不联系时代背景,将这一套规律用在早些或者特定历史时期,你试试,你就会发现古人写的有些东西和时下倡导的格律不相符,进而得出古人的诗不能算格律诗。其实,说这话的人,对特定时期古人的创作背景应该说完全不了解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作者名字就不说了,他生活在初唐至盛唐这一段时间,也是格律诗完善时期,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品就会有不同的形式,押韵是统一的,但诗中的平仄和粘对以及对仗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崔颢颔联不对仗也是三平尾,(空,余下认为动词用,当时应该是仄声的,就不是三平尾,这里存疑),这一时期,大咖们的作品有的对仗位置不对,有的失粘(李白:金陵登凤凰台)按照现在的格律家来说中间就折腰了,难道这不是格律诗?只有你明白了特定时期,你才会明白怎么回事。格律诗完善于盛唐后期中唐,晚唐时已经定型了,杜甫将格律诗写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所以,再也不要拿着今人总结检测古人那时的作品,这是幼稚也是很可笑的。这些诗句流传很广,名家名句,你要按照现在的格律套这些诗句,都不和律。这不是格律诗?错,错在有些人懵懂无知,因为古人不但能娴熟应用正体,在关键时候,为了准确表达意思,用变体,使其更加优美和准确,格律看似死的,却存在诸多变化,如果套在那个笼子里,在关键时刻不懂变化,就画地为闹,写出的东西似乎是和律了,但你读,你细读,就是没有诗味,味同嚼蜡,一个是本来的文字功底不够,再就是陷入这种僵局,能写出好作品才怪呢。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李商隐的这一句就是大拗句,首句五个仄声,第二句平平平仄平。对句拗救了,看明白了吗,这就是古人,遵法而又尽可能用其变化,换到现在,还不被人喷。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这句诗,前一句同样五个仄声相连,后一句平仄平平平仄平。也是拗句对救,这样,就音韵和谐了,杜牧这句和李商隐的手法其实是一样的。如果现在人这样写,你还会说他不和律吗?古人尚且能这样写,我们为什么不能借鉴,拿着现代一些格律家的的理论说唐人那个不和律,这个不和律,你倒是把这些内在的变化学清楚了再说不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这首一句,前一句仄平仄仄仄平仄,差一点孤平了,这就是小拗句,一般在出句中出现,这样的小拗句,看你的心情和表达需要,想救了对句救一下,不想救了也可以,不影响整个格律的。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间又逢君。这是杜甫老爷子的名句,看看他的格律,前一句,仄仄平平仄平仄。什么?杜甫老爷子是不是真老了,老眼昏花连格律都错了。哈哈哈,不是,这也是一种变体,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格式中,为了表达需要把第五和第六个字的位置互换,后来人还给他们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鲤鱼翻波”。看清楚了吗,古代人的格律诗中,存在很多的拗救变革,如果一味的按照现代人总结的那一套,肯定行不通的,当然,不是说今人总结的格律理论不对,是你只知道固有存在正式的格式,对于其中的变化格式要仔细分辨,古人尚且都能这样写,我们为什么不能那样创作,任何形式都是服务内容的,古人尚且明白,但我们现在一些学者,反而忽视了这些。要么全然不顾章法,打油诗,口水诗,结巴体,键盘体,尿尿体,要不死死扣住仅有的一点格律知识,用上现代的时政词汇,写出不伦不类的所谓格律诗,这里,凭着你的良心问下,你觉得这些还算是诗吗?也许是诗,但你觉得是不是少了很多东西,没有一点味道。无论那种学术,只知道内在关联,不知道关联后相互的变化,这是一种悲哀,格律诗词也一样,只知道那几个古固有的格式,而不能根据变化更加完美的表达诗意,写出感动人心的佳作来,即使你所谓的格律再好,终究也是自我欣赏。学习前人的章法,在固有的格式中找到为我所用的变化,心怀感恩,心怀黎民,心怀士子文人风骨,化格律于无形,你写不出好作品都难。
一叶扁舟江上泛,望穿秋水独心寒。此情可待成追忆?
情过时迁悔无及,无奈意未向卿许。果未熟兮待姻缘。
爱上海版权作品,未经《漫写爱上海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微信,获取更多精选美文
让我成为你眉心的小确幸和大惊喜
Copyright © 漫写爱上海网
好诗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