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是好看,令人喜欢
说起美
一定有价值,令人垂涎
如果美是一种风景
一定会
吸引人们去观赏去游玩
如果美是一种物品
一定会
触发人们产生占有的欲念
美的东西
一旦到了占有者手中
便没有了什么珍贵可言
那种美感也会渐渐地消失
同时也会淡出人们的视线
人何尝不是这样
奉劝那些靓女俊男
不要把美当成炫耀的物品
如若这样
一定会招引权势者的猎艳
不然怎会有自古薄命的红颜
2016,7,28海光
QQ:2956697887
版权作品,未经《漫写爱上海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这首诗创作于1928年11月,《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也是新月诗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康桥,即为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922年,徐志摩曾游学于此,这是诗人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那时候的徐志摩,恰同学少年,意气风发,是诗情激荡的岁月,他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1928年秋,徐志摩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内心的激荡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秀丽的景色里。徐志摩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诗中那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再别康桥》,可能是学生时代朗诵的最多的一首诗,只要有朗诵会或者朗诵比赛,必然听到《再别康桥》,每每听到都觉得美,因为这首诗像一首萧邦的小夜曲。每节都押韵,逐节又换韵,展现了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好像是摄影师一般,每一节诗都可单独入画,而且都能拍得出一个完整的画面。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树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诗人用富含色彩的词语,给人以美的享受。而透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每一幅画面又都有了动态,给人以立体感。所有的画面是流动的,却又是安静的,这份美好,他不忍心打破。"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这些避开了人间烟火,创造出一种清新优美的意境。所以诗人都是轻轻地,一切都会因为这份诗情而变得美好。看着路旁的柳树,就想到了夕阳中的新娘;望着西天的云彩,也欲挥一挥衣袖;遇到星月辉映的夜晚,便思索谁会吹起别离的笙箫。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首诗创作于1989年1月,距离作者海子自杀时间只有两个月。怎么都不敢相信,两个月前留下如此温暖诗句的人,怎么就在那么短的时候里选择了与这个世界告别?刚看到这首是整个人是暖的,这首诗赋予多少温柔和善良,他想要那种幸福,已经想象到了,欢呼雀跃地好像要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同时内心虔诚的祝福每一个人获得幸福。我们为这首诗所流露的明亮与暖意而幸福着,也不得不为孤独的诗人而伤感,如果你明白他的心里有多渴望这份美好,你就懂得他心里的有多孤独。海子短暂的一生,为爱情写下过无数美好的篇章,而他却被所赞美的爱情一次又一次地伤害。他一生向往远方,但远方却一无所有。但他一生都在追求自然、安静、神圣、本质的诗歌行动,关心和坚信那些正在消亡而又必将在永恒高度放射金辉的事物。海子在这样的心境下写就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自然而天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几乎成了被世俗所羁绊的人们心心念念的梦,道出了每一个理想主义者在疲惫生活里的英雄梦想,海子描绘的那个梦,是多少人想要的诗与远方。到了一定的年纪,你会突然明白,再简单不过的生活,再真诚无比的愿望,不过如此,没有更好的了。海子来不及实现的,我们可以,忙碌烦乱的时候,读这首诗,或许能获得心灵的片刻宁静。然后,我们会希望时间慢下来,会关注忽略已久的美好,会给疏远多时的朋友打个电话,会问问你好吗,问问自己幸福吗?如果不开心了,如果有机会,去海边吧,就算已经错过了春暖花开的季节,只要你愿意,就能感受到春暖花开的暖意。这首诗创作于1927年,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其实不只是邂逅,一位独自行走结着愁怨的丁香般的姑娘从另一个层面讲,可能就是作者自己,隐喻了诗人对于人生的迷惘与感伤。那是怎样一个画面呢,读的时候你也许会想:那是怎样的雨?是“无边丝雨细如愁”吗?那是怎样的巷子?有“淡烟流水画屏幽”吗?那又是什么样的姑娘?会“拣尽寒枝不肯栖”吗?“今天一切都成往事,会是如歌会是如诗,怕没法遇“,这首诗里都是内心戏,她就那样撑着油纸伞,慢慢地走着,不知道她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她好似从画中走来,又走成了一幅画,就此别过,是否就后会无期。因为《雨巷》特别想去江南走一走,倒不是想要邂逅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而是迷上江南的雨天,迷恋这首诗里悠长悠长的雨巷,有诗一般的梦幻,有梦一般的缥缈。杏花春雨,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首诗创作于1982年8月,作者顾城是朦胧派的重要代表诗人。世人知道顾城最有名的句子莫过于《一代人》里那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我却最先喜欢上,也最爱这一句,“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也没有韵律或节奏,全然是一派自然的纯净,带着和煦的温暖。这是诗歌语言的最高境界。无论土地,阳光,月亮,还是露水;无论草的种子,树的叶子,还是相对而站不说话的人儿,都那般安然美好,自在满足。你拥有我,我拥有你,没有言语,彼此懂得;没有言语,就那么安静的走着,也是那么的美好,好美到全世界都成为了陪衬。希望尘世间也如这首诗一样的人,我了解你的心意,你知晓我的心绪,我们只是静静地站着,什么都不说,美妙的感觉已经笼罩了你我。这首诗创作于1954年,作者郑愁予,现代抒情诗的代表作之一。郑愁予的这首《错误》曾被评为“最具东方意味和古典色彩”“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的诗。”独自上层楼,楼外青山远。望以斜阳欲尽时,不见西飞雁。独自下层楼,楼下蛩声怨。待到黄昏月上时,依旧柔肠断。“程垓唯一一首入选宋词三百首的词作,写出了最真切感人的思妇之愁。但是这比起这首词里内心极度失望,甚至由失望而悲切,最后不禁柔肠寸断。我更喜欢《错误》所表达的情愫和画面感,一句句地读来,眼前仿佛出现了烟花三月的江南,和一个盼望归人的女子。不知道她一个人走过多少次那青石的街路,迎着晚霞,到街口看看他会不会从天而降。在家里,她也一定不时地竖起耳朵,听外面有没有突然传来他的脚步声。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真的很美,虽然是遗憾之美,没有扼腕叹息,给人更多的想象。那么,愿这不是个错误,只是误了归期,愿等待者早日等来期盼的人。这首诗创作于1980年10月,是席慕蓉写给自然界的一首情诗。起初以为这是一首上好的情诗,将它看成是一首女子写给男子的情书,其实不是。对于情诗解读,作者曾表示过“有点犹疑”,但她同时也声明,诗人的解读只是其中之一,因为读者的解释也有权威性。其实这首诗是作者想通过一棵开花的树,来表达对于自然和生命的感悟。席慕蓉说,在她看来,生命是不断的经过、经过、经过,她写的东西都是在生命现场里所得到的触动,尽管有些触动要等到一二十年后才恍然大悟。有一次席慕容坐火车经过苗栗的山间,火车不断从山洞间进出。当火车从一个很长的山洞出来以后,她无意间回头朝山洞后面的山地上张望,看到高高的山坡上有一棵油桐开满了白色的花。”那时候我差点叫起来,我想怎么有这样一棵树,这么慎重地把自己全部开满了花,看不到绿色的叶子,像华盖一样地站在山坡上。可是,我刚要仔细看的时候,火车一转弯,树就看不见了。“就是这棵真实地存在于席慕蓉生命现场里的油桐,让她念念不忘。经过成长、成熟、凋零;经过最美的时刻、最难忘的岁月、最热情的等待和最失望的错过。而这正是人生的丰富与真实,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里的主角。既然诗人也允许我们将它当作爱情诗,那将下面这句悄悄写进情书里也并非不可吧——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这首诗创作于1977年3月,作者舒婷,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舒婷通过这首诗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她觉得男女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女性也有自己的尊严与独立,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爱情应该是势均力敌的,相互独立,我喜欢你,这是纯粹的仰慕和敬佩,不管是始于颜值,还是陷于才华,忠于人品,我们相爱,但不依附,心灵契合,无言会意,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所以两人相处,留点时间给自己,留点空间给对方,留点美好给距离。这首诗创作于1971年,是诗人余光中所写的一首现代诗。《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自然纯朴,虽笔调轻灵,但寓意悠长。诗中表现了对祖国大陆的这种文化上的归属感或者叫作落叶归根,无处不在的淡淡的哀伤,撩人心绪。不管时间怎样变化,以那份不变的乡愁一直都在,从小时候与母亲的分别,到长大后与妻子的分离,再到母亲去世后的阴阳两隔,最后是一湾海峡阻断了团聚。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依恋,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或许成长并不可怕,但是分离却令人恐惧,“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把他乡当作故乡的人,心里,梦里都是故乡。有生之年,如果没有必须的理由,就不要离别。喜欢这首诗,不仅仅是因为那句”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篇土地爱得深沉“那种诗歌语言的质朴美,更多的是这首诗里表达出来的家国情怀,炽烈的呼喊。艾青出生于农村,从小就对土地有着血肉一般的情感。战争年代,社会的动荡,民族的危机,民众的苦难,都给过或正在给着诗人以强烈的震撼,随着生活的颠簸,诗人到过上海、常州,又到过山西、陕西,深深地为北方的土地所感动。一直关怀着、思考着这片国土的诗人,对土地的感情更浓烈了。对于这片生育、养育自己的土地,对于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对于这片灾难深重的土地,对于这片正在燃烧着抗战烽火的土地,诗人作为一个时代的歌手,诗人再也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火焰般的情感了,他要表达出自己对这片土地的强烈的爱……对于土地的感情如何,这首诗可以说是诗人的自白,对土地的爱,既是对国家民运的担忧,是对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浓烈的爱。诗人采用了“直接”的抒情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土地的感情。它像“誓词”一样严肃,又像“血”一样庄严。这首诗创作于1935年10月,是新月派诗人卞之琳的代表作。断章,顾名思义,节选,此诗原是一首长诗中的四句,读来读去整首诗也只有这四句令诗人满意,所以便把它们抽取出来独立成章,因此标题为“断章”。明白如话,却清新入画,这首短诗让人让人印象深刻,画面感十足,这一断便成就了经典。桥上的人恋着美好的风景,而楼上人则关注着看风景的人。也许是不经意间刚好一瞥,定格了一幅悄然凝视的画面。这不经意间刚好一瞥,夜深人静之际,想必明月一定在她的窗前,而她则成了他渴望的梦。谁是你眼中的风景,你有装饰了谁的梦?生活不只有苟且,还是有诗与远方。闲来读诗,以上十首,愿不负诗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版权作品,未经《漫写爱上海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微信,获取更多精选美文
让我成为你眉心的小确幸和大惊喜
Copyright © 漫写爱上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