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海

会员专享

发布时间:2023-04-24 19:11:53

爱上海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曲家所爱好。忧郁是浪漫主义者与周围现实不相协调而产生的精神状态,既有贵族的怀旧式的忧郁,也有资产阶级不满现实的忧郁,“世纪病”即是忧郁病,勒内乃其典型。浪漫曲(ROMANCE)泛指一种无固定形式的抒情短歌或短小的器乐曲。其特点为:曲调表情细致与歌词紧密结合,伴奏亦较丰富。浪漫曲”原是来自于西班牙的抒情声乐曲,因具有悠长优美的旋律,易引起听者遐思和浪漫情怀,故名浪漫曲。十八世纪后半叶在法国民间、十九世纪中叶在俄国广泛流行,18、19世纪产生大量器乐浪漫曲,都以其原有特性书写,贝多芬此曲亦依照浪漫曲的声乐特性写作,主题和插部都为抒情、富于歌唱性的旋律。浪漫曲是一种无固定形式的抒情短歌或短乐曲。原是来自于西班牙的抒情声乐曲和富有歌唱性的器乐曲,因具有悠长优美的旋律,易引起听者遐思和浪漫情怀,故名浪漫曲。十八世纪后半叶在法国民间、十九世纪中叶在俄国广泛流行,18、19世纪产生大量器乐浪漫曲,都以其原有特性书写,贝多芬此曲亦依照浪漫曲的声乐特性写作,主题和插部都为抒情、富于歌唱性的旋律。浪漫曲歌曲的特点为:曲调表情细致,与歌词紧密结合,伴奏亦较丰富;器乐曲旋律富于歌唱性,常由小提琴及管弦乐队演奏。有作曲家常把它们流畅抒情的器乐独奏曲取名为“浪漫曲”。例如贝多芬的小提琴独奏曲《F大调浪漫曲》和《G大调浪漫曲》、舒曼的《双簧浪漫曲》等。十八世纪的法国流行浪漫曲(ROMANCE),一种短小又上口的歌曲,它是世俗化的,但同时又有不少作曲家创作这种短小的歌。最有名的莫过于马蒂尼(MARTINI)的《爱情的喜悦》(PLAISIRD'AMOUR)。这首作品同时被意大利人所深深喜爱并且被意大利人译成意文一直传唱至今。早在十八世纪以前,意大利的歌曲已经很有成就,但是他们并没有把握好这种微小的火花,在这以后他们就醉心于歌剧了。歌曲不仅有了规整的分节,它还是一个美妙的回旋曲式,展现了浪漫曲作为当时的一种流行性强的歌曲的成熟,他们通常都是琅琅上口的,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股深受意大利歌曲风格影响的气息,美而健壮。歌名虽是《PLAISIRD'AMOUR》(爱情的喜悦),但歌中却充满忧伤,爱的喜悦只是片刻,爱的伤痛却纠缠一生。这是真正的音乐,演绎人的内心,叫人平和,充满了怀旧的经典的情怀,唤起人心中的美好,比梦境更美的音乐。一直钟情古典音乐,把人的情感完美地揉入其中,使人认识美,感受美,从而获得升华,很有一种电影般的画面感,优美,也带点生命的感伤,却总是充满了对生活的激情和理想。这音乐如诗如画,直叫人沉醉忘我。仍然是浪漫柔情,仍然是飘逸灵动。心语、花香、情思,绽放于音符之间,跳动的旋律芬芳、优雅,它是心灵的佐餐,它是疲累身躯的灵药。缠绵温情的浪漫爱情故事,处处充溢着罗曼蒂克。曲调优美、旋律通俗、雅俗共赏。音乐中没有狂澜、没有惊涛,只有无限温柔、平缓抒情。它最适合做为咖啡屋的背景音乐,最适合烛光下恋人私语时的陪衬。凄婉的爱情片断,也被乔瓦尼指间舞弄的轻盈妩媚,在钢琴弹奏的手法上,采用蓝调、爵士的表现手法,为原本神伤悲壮的爱情蒙上了惬意缠绵。这其实就是乔瓦尼钢琴音乐的特点,他的音乐追求的是完美、在浪漫唯美之上又渗透着朦胧,音乐中使人体会到甜腻,也不由使人向往幸福美满的精神境界,不能不说,乔瓦尼是浪漫音乐的圣手,是爱情旋律的明灯。第二乐章(ROMANCE)行板,C大调,2/2拍,抒情的浪漫曲。音乐开头乐队奏出简易、动听如歌的主题,旋律温柔恬静,犹如轻舟荡漾,充满了绵绵情思。F大调,第二小提琴浪漫曲,作于1802至1803年间,为贝多芬仅有的两首小提琴浪漫曲之一,充分体现出作者在旋律创作方面的天才手笔。本曲为2/2拍子,F大调,回旋曲形式。此曲处处洋溢着优美绝伦的韵律。首先,主奏小提琴随着只有弦乐群的伴奏,呈示出第一主题,并附有很多美妙的装饰音,真是华丽至极。第一主题经过管弦乐的全部合奏予以重复之后,主奏小提琴又陆续引出下面的几个主题,经过各种展开、转调,又复归于第一主题。尾奏通过主奏小提琴在渐慢、渐弱的气氛中结束乐曲。曲风,似清风般清新柔和,仿佛在叙述一个古老的爱情故事,美丽而浪漫。浪漫曲,甚缓板,E大调,有夜曲风格。主题如歌性格,由两部分构成。其后半段以B大调开始,间奏后进入激动的中段,以强音出现升C小调略呈灰暗的新主题。此主题奏完后以升G大调回到仍装饰得很复杂的主题后半段。尾奏使用序奏部材料,以音阶与琶音三连音轻快的动态装饰,然后像烟雾消失般结束。这首小巧玲珑的《浪漫曲》,原本是鲁宾斯坦的钢琴曲集《彼得堡晚会》(共六曲)中的第一曲,因其旋律优美,多以小提琴独奏的改编曲演奏。浪漫曲(ROMANCE)这种体裁,最早只用于描述爱情故事和骑士传说,后来这一名词应用于音乐作品的性质甚于实际的曲式,即浪漫曲着重于个人情感的表达,而不存在精确的结构形式。本曲具有歌唱性的旋律,极富深情而且充满诗意。俄国作曲家安东?鲁宾斯坦作于1860年。乐曲采用降E大调,中庸速度,4/4拍。主题由不时出现的小二度的叹息音调组成,柔婉哀切,仿佛在诉说着忧伤的往事。整个乐曲就以这一主题为主展开,展开过程中不断强调二度叹息音调,使忧伤的的情绪增加。贝多芬作于1802年的中的第一首(OP.40),G大调,行板,用回旋曲式写作。回旋曲主题由无伴奏小提琴呈示出宽广深沉的双音旋律,乐队加以重复,此后由两个插部与主题相交替,第一插部温柔亲切,第二插部活跃欢快,每一个插部之后再现主题。作品结构紧密完整,时而酣畅婉转,时而诗意盎然,时而高贵雍容,时而亲切可喜,构思精致,富于诗意,是一首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的双簧管作品。作品的时代背景浪漫主义一词来源于ROMANTIC,原指用罗曼语写成的中世纪英雄故事或诗歌,音乐上的浪漫主义来源于文学上的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时期的一切艺术都根植于诗的灵感,是一个满怀热情、追求理想、耽于幻想、勇于创造的崭新世界。浪漫主义形成于法国大革命后复辟与反复辟长期较,这一动荡变乱的紧张岁月之中,必然地反映这一待定时期的曲折和变化,它强调表达骚动不安的主观感情。浪漫乐派的音乐,皆充满了时代性的浪漫色彩.双簧管也是表达浪漫浪漫气氛的高手.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多表现为:鲜明的个性、充满激情的诗意幻想、强调感情重视感觉、将大自然理想化与神秘化、强调自我、音乐的标题性表述、对大作品的重视、对小作品的偏爱。由强而有力的管弦乐齐奏作为开始,然后主奏小提琴奏出充满忧伤的旋律。第二乐章的柔板富于歌唱性,恬美的旋律使人们常把它和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慢乐章相提并论,当做柔板乐章的典范。但是在这个乐章里能听到的并不是一味的温柔甜美,柔情中也从远方传来号召性主题,进入热情的高潮。塞缪尔·巴伯(SAMUELBARBER)的《小提琴协奏曲》(OP.14)作于1940年。第一乐章与第二乐章是在充满湖光山色的瑞士写就的,第三乐章则是在法国巴黎完成的,这是巴伯欧洲旅程上的惊艳之作。是受美国费城的一位富商塞缪尔·菲尔斯(SAMUELFELS)之托为他的继子小提琴家布里塞利(ISOBRISELLI)而作。第二乐章是对第一乐章“美”的提升,旋律更富有歌唱性,由一段缓慢的歌唱性非常强的双簧管独奏开始,随即引出小提琴独奏的主题,二者交替穿插演奏,形成一幅优美寂静的图画。它能够引人入胜、使人沉浸其中,犹如作者正享受在瑞士湖光山色的美景之中难以自拔。这是速度美与旋律美的结合——悠扬、沉稳又煽情。有人说,一、二乐章有着流行音乐的气质,它完全是一种无意识的展示,试图酝酿出优美而诱人的旋律,恰恰它实现了——那正是一首甘美的歌。降A大调,单主题三部曲式,采用了夜曲的题材,乐曲的开头以恬静柔和的旋律贯穿其中,右手的分解和弦具有流动感和起伏感,烘托出浪漫主义时期特有的音乐氛围。深情婉转的旋律深深的打动着每位听者的心。“李斯特的华彩手法极其讲究色彩的丰富与技巧的辉煌。并要传达出诗意的柔美色调。”乐曲的中段情绪不断高涨,热烈而激昂从而逐渐推向高潮,体现了对爱的渴望和执着追求之情。乐曲再现部分的主题旋律又回到开始时的那种抒情、宁静、安详的气氛中。那丰满的和声与优美如歌的旋律让听者久久沉浸于其中,难以忘怀,默默地享受着那幸福甜蜜的感觉。句尾旋律的律动渐行渐慢,使音乐变得空旷而辽阔,让人意犹未尽,在梦一般美丽的感觉中,恋恋不舍的结束全曲。浪漫主义大师李斯特的钢琴曲《爱之梦》,是一首婉转优美,充满了爱恋、期盼、回忆的曲子。《爱之梦》是根据德国诗人弗莱里格拉特写的著名诗作《爱吧,你可以爱的这样久》改编的,诗的大意为:德沃夏克的弦乐四重奏慢板乐章,帕尔曼将这首浪漫曲的细腻演释到极致。第二乐章,浪漫曲,不太慢的行板,降B大调,12/8拍子,三段体。这个乐章以维尼亚夫斯基的浪漫曲而著名,其主题与伴奏部上行的三连音符以及下行的四连音符,无比优美,以“优美如歌地”来形容十分相称。中段表情趋向热情。整个乐章细腻优雅,诗意中的乡愁之感尤其动人。急徐有许,张弛有度,不燥不急,从容自若,令人耳目一新,要多美有多美!柴可夫斯基从小就生活在农村,对大自然有着一份独特的亲近感,在他的笔下,大自然总是柔美和温存的。他说,只有独自一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幸福。这就是柴可夫斯基心灵深处最温馨恬静的生活追求。这首《F小调浪漫曲》表现的就是通过他对大自然的赞美与歌颂,抒发了他对生命的赞叹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情。《爱的礼赞》是埃尔加在1888年写给新婚妻子的一首小品,作品以典型的小夜曲风格,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典雅的爱情画卷。小提琴奏出饱含深情的旋律,恰似来自恋人的绵绵情话。在柔美的曲调中,既有一丝丝哀怨的情调,也有洋溢着甜蜜幸福的味道,经过带有复杂情绪的尾声,乐曲逐渐减弱而终了,仿佛是情人还在喃喃私语...音乐甜蜜温馨,旋律温婉动人,让人一听倾情。乐曲采用三段体,具有典型的小夜曲风格。由E大调(有移调版本,大提琴版用D大调)、2/4拍的切分音展开有名的A段。小提琴在高音区应奏出恰似情人缠绵的深情旋律。乐曲的B段转入G大调,在柔和的曲调中加入一丝幽婉的相思情调。经过带有泛音色彩的过门,主题再现。经过带有复杂情绪的尾声,全曲在A段主题的变奏形式下缓缓减弱而终了。一种怀旧情感油然而生。这首百听不厌的乐曲,突出了爱的主题,令人回味无穷。亲爱的,你听到了吗?在这醉人的乐曲声中,我们仿佛感觉到巨大的冲击波,她穿过了层层厚土与狂躁,净化着蒙尘和不安的心灵。可爱而可哀的岁月,就这样的流逝,不着痕迹,天空没有痕迹,而鸟儿已经飞过,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我们的灵魂得以净化,也许就是一种彻底的释放。《HUMORESQUE》全曲采用复三曲式,前一部分旋律流畅优美,穿插于音符之间的短时值的休止符,使乐曲充满了活泼幽默的色彩。听起来有点忧郁还带点俏皮的感觉,猛然一听,并没觉得是一首能让人立刻陶醉的曲子,但是细心品味却能够撩人心弦,仿佛是某个精彩故事的开端,告诉听者将有意想不到的故事发生,又像是盛大舞会的开场,埋下伏笔,引人入胜。中间部转入同名的小调,旋律纯朴动人,具有浓郁的民歌风情。有进入故事主题的意境,连贯、抒情、动人,能让人融情于曲,身临其境,陶醉在美妙的歌曲中,感受那诙谐的故事,不能自拔。亦能让人感觉身处舞池中央独舞的自豪,令人兴奋,有把每种情感都通过舞姿展现出来的冲动,让人愉悦,亦是万人瞩目。整个曲子在此时达到一个高潮,也是最美最精彩的一段。随后乐曲再现第一部,结束。轻盈、美妙。似乎意味着故事的结尾,听起来干脆却又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让人对精彩的故事留有思考,甚至有些不舍,不愿意从主角中退出。又似一场接近尾声的舞会,多有依恋,但最终还是伴着轻快的旋律退出舞会。这是一首泥土的颂歌,生命的颂歌,表现的正是土生万物、生生不息的自然景象。泥土是万物之母,她孕育着生命,支撑着生命,供养着生命,最后又收容着生命。你听第一段,节奏轻盈活泼,旋律时断时续,忽强忽弱,正是初春时节,潜伏地下的种子开始萌动,拥挤着冲破泥土,一点一点探出嫩黄的幼芽,充满着生机、喜悦和希望;第二段旋律极其优美,行板如歌,植物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蓬勃生长,充分舒展,放眼一片碧绿,呼吸满腔芬芳;第三段,秋天到了,丰收的季节,果实累累,稻谷金黄,一根弦忙不过来,得用双弦并奏,才能表现出那热烈的情绪。植物完成了一个周期,渐渐进入休眠,回归泥土。接着周而复始,第二个春天来临,新的一代种子又开始萌动生长,生生不息,新陈代谢,生命之树常青。这就是大自然的规律,生命的规律,在德沃夏克的音乐中得到了完美的表现。音乐之树也是常青的啊。这首笼罩着忧郁气氛的《ADAGIOFORSTRINGS》乐曲后,在这表现力极强的弦乐里,你是否仿佛跨越时空,让灵魂穿梭于的过去和未来,驰骋在苍天与大地之间,来而复之,广阔无垠!在这缓慢而抒情的柔美旋律中,让人体会到一种悲剧般的崇高情怀。塞缪尔.巴伯(SAMUDBARBER)1910年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西切斯特,1981年去世于纽约。他14岁进入费城柯蒂斯专科学院学习作曲、钢琴和声乐。1933年巴伯开始有作品公演,1935年获普利策奖学金,1936年获美国学院罗马大奖,同年他的第一交响曲也在罗马首演。1938年托斯卡尼尼指挥了他的《弦乐柔板》而让他真正一举成名。巴伯的创作主要是管弦乐,器乐曲和声乐曲都不算多,钢琴独奏曲更只有寥寥几首,将全部五首作品录音也只需一张唱片使可装下,不过它们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听巴伯的音乐,令我们仿如看到一抹浪漫主义的落日余晖,在天边中映着它最后的一瞬美丽。莫扎特的音乐被后人誉为“含着眼泪的微笑”——代表了崇高的欢乐精神,是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艺术中的美丽瑰宝。第二十號D小調鋼琴協奏曲》(CONCERTOFORPIANOANDORCHESTRANO.20INDMINOR,K.466),也相當著名。因為在1984年上映的電影《阿瑪迪斯》,即是引用這首D小調鋼琴協奏曲的第二樂章作為影片結束開始的配樂,悠悠的琴聲宛如為莫札特短暫炫爛的一生譜上安寧的句點。這是莫札特的鋼琴協奏曲裡面,我最愛聽的一首,因為它強烈對比的戲劇性!和第一乐章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相比,第二乐章浪漫曲却是雨后初晴、江天无尘般的纯净,没有一丝阴霾,乐章创造性地用钢琴独奏引导管弦乐进入,柔美的旋律行进中突然被一段激烈狂暴音型打断,然后通过变化发展,又逐渐回到开始的温柔主题,显示了莫扎特的匠心独运。而最后乐章同样是钢琴带领乐队,渐渐进入狂飙突进的世界,好像是前面两种矛盾情绪对立的化解,钢琴和乐队既在对话又在互相追逐竞赛,一起从精神的必然王国迈入自由王国。低沉的弦乐堆积起充满戏剧性的高潮。歌曲风格纯朴、明朗、清澈。音乐既充满感情又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内容和形式上取得了完美的统一。肖斯塔柯维奇“用音乐来打动人的情感,表现人的情感”的理念尽在这首曲子中得以体现。小提琴那缱绻的曲调诉说着无法言喻的柔情和深深的爱意,当曲子进行到三分之一时,情绪转入了沉痛低回,是当亚瑟从狱中归来并得知蒙泰尼里是自己的生父时的音乐。这首《浪漫曲》在西方风行了好一阵子,成为音乐会上热门的返场曲,还被冠以《俄罗斯冥想曲》的雅号。这首曲子是如此的出色,以至于70年代被英国人引用到BBC一部描写东西方冷战时期间碟案的电视剧中,作为苏联主题音乐出现,进而成了在西方流行的名曲。26把小提琴的弦乐齐奏《浪漫曲》,用小提琴那缱绻的曲调诉说着无法言喻的柔情和深深的爱意,弦乐群的那种甜美、人性而辉煌的音色,26把小提琴丰富的和声及多声部织就的纵横交错的处理,充分展现了乐曲的雄浑有力的气质和音乐的甜美。約翰·塞夫林·斯文森(挪威語:JOHANSEVERINSVENDSEN,1840年9月30日-1911年7月11日),挪威作曲家,指揮家。早年在萊比錫音樂學院學習,後長期在國外居住。晚年放棄作曲,專心從事指揮。斯文森的作品和同時代人格里格相比較為接近德奧浪漫主義主流風格第一个音符就把人心掠获,整个乐章像一下子抖落开的一匹丝绸,飘逸着柔丝,闪烁着亮丽,令人沉醉。那种质感之美是无法用语言来给予描述的。

安卓下载

扫一扫漫写爱上海网APP点击进行APP下载

IOS下载

扫一扫漫写爱上海网APP点击进行APP下载

手机访问 MAP TAG RSS
欢迎访问漫写爱上海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浪漫曲

时间:2020-01-22 13:52:35    阅读: 次    来源:漫写爱上海网
作者:吕兴旺

记忆中的那场雨

很小,下了又停

停了又下

就象你走了又站住

站住又走了


那场雨

在弹指一挥间

就匆匆走过二十年

但那场雨一直在下

下了一会儿就停

停了一会儿又下

那个女孩一直在走

走了一会儿站住

站住一会儿又走

版权作品,未经《漫写爱上海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漫写爱上海网微信号:duanwenxuewang,鼠标移到这里,一键关注。
我要投稿
散文投稿 - 诗歌投稿(漫写爱上海网期待您的每一篇作品)[ 投稿指南 ]
0 条评论网友点评 登录后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最新评论
猜你喜欢精彩阅读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E-mail:82578687@qq.com

相关新闻

征文主题2023-04-24 19:11:53
征文主题2023-04-24 19:11:53
一首歌,一段故事2023-04-24 19:11:53
遇见2023-04-24 19:11:53
深夜故事2023-04-24 19:11:53
你曾是少年2023-04-24 19:11:53
后来的我们2023-04-24 19:11:53
告别2023-04-24 19:11:53
我怀念的2023-04-24 19:11:5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