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海同城

真理名言名句佛教

发布时间:2023-04-24 19:11:53
句子大全的语句,常常简短而有霸气,充满正能量。人生常常遇到困难,而那些好句子,不经意间直击内心柔软的地方,进而一改颓丧的心情。励志的句子网向您推荐佛家道家经典名句。1、察见渊鱼者不详,智料隐匿者有殃。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3、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4、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5、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6、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7、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8、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9、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10、一念起,是天堂;一念落,便是地狱。11、民不畏威,则大威至。1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3、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14、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15、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16、生命就在呼吸之间,呼吸停了,就完事了。17、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18、多言多败,多事多害。19、吾爱汝心,汝怜吾色,以是因缘,经千百劫,常在缠缚。20、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21、天地之道,极则反,盈则损。22、有智不在年高,无智空长百岁。23、生死疲劳由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24、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多数带着这种残缺度过一生。25、人命无常,朝存夕亡,如石火电光。26、知足则不辱,知止则不殆。27、人有盗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28、天网恢恢,疏而不失。29、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30、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31、多言数穷,不如守中。3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33、生日又云母难日,自哀未遑,切不可作寿庆贺。34、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3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36、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37、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38、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39、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40、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41、众生皆有佛性,只是尔等顽固不化。42、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43、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44、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45、有生灭心,有相续心。46、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可见有淫就有生死,断淫就断生死。47、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48、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49、当知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50、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51、有憎爱心,就有烦恼;憎心一起,道心就退。52、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舔之,则有割舌之患。53、人之所畏,不可不畏。54、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55、时间是刹那刹那的过,刹那刹那的催人老。56、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万法缘生,皆系缘分。57、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58、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59、日极则仄,月满则亏。物极则反,命曰环流。60、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61、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62、时光长短,唯心所造。一切苦乐,随境所迁。63、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64、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65、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66、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67、精进勇猛,有大愿力,难的会变为易。疏散放逸,悠悠忽忽,易的也变为难。68、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69、庙宇未必有真佛,闹市但许有高僧。70、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71、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72、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73、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74、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75、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76、世间有七苦,爱别离,怨憎会,还有求不得。77、生命可置之度外,因果不可昧于毫厘。78、禅是静虑,要在静中思虑好歹,择善而从。79、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80、善用心者,心田不长无明草,处处常开智慧花。8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82、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83、人生四苦:贪嗔痴、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8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8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86、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2、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4、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8、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淮南子·原道》9、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淮南子·缪称》10、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淮南子·说林》11、天地之道,极则反,盈则损。《淮南子·泰族》14、同道者相爱,同艺者相嫉;同与者相爱,同取者相嫉;同病者相爱,同壮者相嫉。唐。王士元《亢仓子·用道篇》15、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七十七章18、凡物不以其道得之,皆邪也。三国。魏。王弼《老子》五章注19、“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一章。21、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老子》十四章。25、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七十七章。28、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庄子·庚桑楚》。29、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庄子·天下》30、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庄子·至乐》。36、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庄子。·至乐》。40、元气生万物而不有。《老子》第二章河上公注。41、道德,天地之神明也。天地,道德之形容也。汉·严遵《道德指归论·勇敢篇》。42、清静处于,虚以待之,无为无求,而百川自为来也。汉·严遵《道德指归论·江海篇》。47、大天之内,复有小天。梁·陶弘景《华阳陶隐居集下》。56、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老子》三十六章。6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64、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老子》六十三章。6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70、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世间》。72、其动,止也;其死,生也;其废,起也。《庄子·天地》。73、合异以为同,散同以为异。《庄子·则阳》。75、穷则反,终则始。《庄子·则阳》。76、计其患,虑其反,就其利,辞其害《庄子·盗跖》。79、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轮不辗地。连环可解也。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飞鸟之景未尝动也。《庄子·天下》。82、常胜之道曰柔,常不胜之道曰强。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应化之道,平衡而止。《纪法·道法》。83、极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李(理)也。《经法·四度》。84、德积者昌,【殃】积者亡。观其所积,乃之【祸福】之乡。《十六经·雌雄节》。85、土处下,不在高,故安而不危;水下流,不争先,故疾而不迟。《淮南子·原道》。86、欲刚者必以柔守之,欲强者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则刚,积于弱则强。《淮南子·原道》。87、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淮南子·原道》。88、能至于无乐者,则无不乐;无不乐则至极乐矣。《淮南子·原道》。89、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之为祸。《淮南子·原道》。90、小有所志(记),而大有所忘。《淮南子·人叔真》。92、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淮南子·缪称》。93、用之者,必假于弗用也,而以长得其用。《淮南子·道应》。1、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2、你硬把单纯的事情看的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3、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4、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5、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疑,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6、别人讲我们不好,不用生气、难过。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坏,就看你会不会用?7、如果你自己明明对,别人硬说你不对,你也要向人忏悔,修行就是修这些。你什么事都能忍下来,才会进步。就是明明是你对,你也要向他人求忏悔,那就是修行了。当你的错误显露时,可不要发脾气,别以为任性或吵闹,可以隐藏或克服你的缺点。8、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要多。9、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11、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15、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令一切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18、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20、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要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23、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26、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一个五官端正的人。人生的真理只藏在平淡无味之中。27、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29、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1】、妙语是理解的精华,理解的知识是禅定的精华;一个粗疏懈怠的人,他的理解力和知识都不会增长。《经集》第二品,第九章《戒行经》【2】、虽诵千章,不义何益?不如一义,闻可得道。虽诵千言,不义何益?不如一义,闻可得道。《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三,增上品【3】、虽多诵经,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法句经》卷上,述千品【4】、宁当少闻,多解义味,不愿多闻,于义不了。《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八,狮子吼菩萨品于如来教,唯文字想,而无人解,皆名谤法。《大乘集菩萨学论》【6】、既知意矣,即思量义,思量义矣,即见真实。《胜天王般若经》卷一【7】、又思有二:一从外而思内,背尘合觉者也;一从内而思外,背觉合尘者也。从内思外者,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无尽而真弥远也;从外思内者,思之思之,义重思之,思尽而还源也。(明)莲池《竹窗随笔思惟修》【9】、若欲研佛乘,彼寻宝藏,一一须消归自己,言言使冥合真心,但莫执义上之文,随悟生见,直须探诠下之旨,契会本宗。则无师之智现前,天真之道不昧。(五代)延寿《宗镜录》卷一【10】、看经若不向自己上做工夫,虽看尽万藏,犹无益也。(明)曹溪退隐《禅家龟鉴》【12】、千经万论,求诸语言文字,则转多转远;求之现前一念,则愈约愈亲。盖一切经论,不过现前一念心之注脚,非心性外别有佛祖道理也。真明心性者,知经论是明心性之要诀,必不弃舍。但看时知无一字不是指点此理,就所指处,直下从身心理会清楚。如破我法二执,的的破尽,不留分毫,辨种现根随,则使自心种现根随历如指掌,不使家贼作祟,是谓不离文字而得观照。不作文字解,不作道理解,便是真参实究。(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四【13】、世间学问,义理浅,头绪多,故似易反难。出世学问,义理浅,线索一,故虽难仍易,线索非他,现前一念心性而已。(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三【14】、超生脱死法门,不可以聪明凑泊,不可以意气承当,不可以情见夹杂,不可以粗疏领会。先须专求己过,无责人非,见贤思齐,见恶内省,法法消归自心,时时警策自心,将定盘星认得清楚明白。然后看经可,坐禅可,营福可。如眼目未明,存心未笃,则看经必堕口耳活计,坐禅必堕暗证深坑,营福必成魔加伴侣。纵福慧双修,教观并进,而我心未忘,能所日炽,其为修罗眷属无疑。(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二【17】、信有十分,疑有十分;疑有十分,悟有十分。(宋)佛迹颐庵真禅师《禅关策进》【18】、理明则信深,信深则行专,行专则功纯,功纯则妄除,妄除则真显。(当代)夏莲居《自警录》【19】、稊稗害禾,多欲妨学,耘除众恶,成收必多。《法句经》卷上,教学品学问以勤习为人门。(唐)百丈怀海禅师《示丛林要则》【21】、学习是一生的事,所谓活到老,学到老,要永续学习。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习奉献,学习利人,学习尊重异己,学习共生和谐。(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23】、若多少有闻,自大以侨人,是如盲执炬,照彼不自明。《法句经》卷上,多闻品少学或心高,易满如牛迹,如鼠手持物,自谓己能多。智海广难量,不测反增谤。四十华严卷十二【25】、蹄窝容易被水灌满,小库容易被财物装满,小块田园容易播种,学识浅薄的人容易自满。(宋末元初)贡噶坚赞《萨迦格言》【27】、即使他背诵了很多经典,然而并不依法实行,这怠惰的人有如牧童在数别人的牛,没得分享沙门生活的利益。南传《法句经》第19偈【28】、一切世间人,作罪事易,为福事难;一切学士,作福事易,为道事难;为道复易,解道者难;说道者易,行之者难。《五苦章句经》【29】、如说修行,乃得佛法,非但口言而可清净。《华严经》卷三十五,十地品【30】、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楞严经》卷四【33】、如人水所漂,惧溺而渴死,于法不修习,多闻亦如是。如人设美膳,自饿而不食,于法不修习,多闻亦如是。如人善方药,自疾不能救,于法不修习,多闻亦如是。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于法不修习,多闻亦如是。如聋奏音乐,悦彼不自闻,于法不修习,多闻亦如是。如在四衢道,广说众好事,内自无实德,不行亦如是。《华严经》卷十三,菩萨问明品【37】、若从闻思得自证悟,无有是处。不但能以闻思慧解而能证人一切法门。四十华严卷三十二【38】、般若现证即是自内证耶?佛言:不也,善男子,般若如实观见法身为内证也。终不以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为内证也。非但闻思即能证得自内所证真如之法。《大乘宝云经》卷四【39】、理若无行,理终不显。依体起行,行必称体。由行证理,理无行外之理;由理显行,无理外之行故,要籍于解,方能起行称解,起行,行不异解,故解行不二。次以智是理用,体理成智,还照于理,智与理冥,方日真智。则理、智无二。(唐)澄观《三圣圆融观门》【41】、真学以解行双到为宗趣,非开解无以趋道,非力行无以证道。(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二,示真学【42】、但行不学,十有九到;但学不行,十无一到;学行两全,十修十到。(明)慧经《寿昌无明和尚语录》卷二【43】、由闻思所得的万千智慧,不及由修证所生之一刹那智慧来得殊胜。(宋)冈波巴《宝鬘集》【44】、见闻虽然深广,而身心却流入凡俗,这就像医生自染恶疾,真乃颠倒的行为。(宋)冈波巴《宝鬘集》【45】、经卷中的学问,未修成的密乘,健忘者的学识,需用时常哄人。(宋末元初)贡噶坚赞《萨迦格言》【47】、凡看古人语录文字,不可专就一问一答、一拈一颂、机锋峻利、语妙言奇处,以爽我心目,资我谈柄。须穷究他因何到此大彻大悟田地,其中自叙下手功夫,刻苦用心处,遵而行之,所谓何不依他样子修也。(明)袜宏《莲池大师语录》【48】、道虽从智慧领悟,尤从澄定体合。必向身心切近、日用动静间沉细思察,方有真实开豁,当下受用。(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二【49】、善学佛法者,不难通文难达义,不难达义雉人理;又不难入理难忘情。夫情苟未忘,所人理决不莹彻;理不莹彻,所达义决不无碍;义未无碍,所通文决非总持。(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五【52】、佛法诸宗修持,必到行起解绝,方有实益。愚谓起之一字,义当作极,唯其用力之极,故致能所双亡、一心彻露。行若未极,虽能观念,则有能有所,全是凡心用事,全是知见分别,全是知解,何能得其真实利益。《印光法师文钞复范古农书一》【53】、若欲学解,从凡至圣,乃至佛果,一切无碍,皆得学也。若欲学行者,必藉有缘之法,少用功劳,多得益也。(唐)善导《观经散善义》【54】、原夫真参实悟者,先须叩己,发辉本有之灵明;后必遇人,究彻向上之巴鼻。(明)慧经《寿昌无明和尚语录》卷四【55】、佛法可自证知,不可以己所证传与他人,如财物等。如《甄叔迦经》中佛言:我不能自断汝疑,能证我法,汝疑自断。(古印度)诃梨跋摩《成实论》卷一【56】、真如唯是修所成境。正智,是修所成,是三种境。(古印度)弥勒《瑜伽师地论》卷七二【57】、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维摩经》卷中,不思议品【58】、实见者,尚不见实,何况非实。所以者何?非肉限所见,慧眼乃能见。而此慧眼,无见无不见。《维摩经》卷中,入不二法门品【59】、言证人者,彼微细智亦不生灭,与真如无异,无可分别,是名证人。《大宝积经》卷六十,文殊师利授记会【60】、譬如两木相磨,便有火生,还烧是木;如是迦叶,真实观故,生圣智慧,圣智生已,还烧实观。实智慧生,无智便灭,智与无智二相俱空,无作无取。《大宝积经》卷一一二,普明菩萨会【62】、方便教导,令离颠倒妄想执着,安置无相甘露界中。住此界中,不复现起我想乃至使见者想,尔时一切掉动、散乱、戏论、分别不复现行,心多安住寂静淡泊无戏论界。善现当知,是菩萨摩诃萨由此方便,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大般若经》卷五三七【63】、如人初开目,是名加行智;如人正闭目,是无分别智;即彼复开眼,后得智亦尔。应知如虚空,是无分别智;于中现众相,后得智亦尔。(古印度)无著《摄大乘论》卷下【64】、闻所说而信者,不名为信,智慧知已,名为信。(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一【67】、云栖大师云:古人著述多在晚年。须见到养到,从居安资深处流出,则辉天烛地,照古腾今,非分外耳。(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五之一【68】、(三)得正知见,学一切法知真为真,见伪知伪,是为正计,必得真利。《法句经》卷上,双要品【69】、可羞不羞,非羞反羞,生为邪见,死堕地狱。可畏不畏,非畏反畏,信向邪见,死堕地狱。可避不避,可就不就,玩习邪见,死堕地狱。可近则近,可远则远,恒守正见,死堕善道。《法句经》卷下,地狱品【70】、云何正见?所谓现观前方便慧、正现观慧,及与现观后所得慧。《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卷下【72】、以智慧力知尘数,劫数兆载不可称,书疏数业意不乱,此名智度不应弃。诸法甚深论空理,难明难了不可观,将来后进怀狐疑,此菩萨德不应弃。《增一阿含经》卷一,序品【74】、世间智者,谓于色蕴能正了知,余蕴亦然;于六界、十八界如实了知。智见通慧,现观等觉,周遍照了,名世间智。出世间智者,谓了一切蕴、处、界中,能正了知:如是诸法是无常性、苦性、病性、痈性、箭性、恼性、害性、怖性、热性、增性、灭性、灾性、横性、有疫疠性、虚性、伪性、空性、妄性、无实我性、难保信性。于如是等诸法性中,如实了知,智见通慧,现观等觉,周遍照了,名出世智。《本事经》卷三【78】、云何名为菩萨摩诃萨择法觉分?谓诸菩萨具足简择八万四千诸法藏智,随彼诸法应当简择。如是简择,所谓了义;如是了义,由不了义;不了义者,由世俗义;世俗义者,由胜义义;胜义义者,由假施设;假施设者,由胜抉择;此胜抉择,是名简择。《大宝积经》卷五十三,菩萨藏会【79】、能忍诸法无生无灭,是名般若波罗蜜。能出生无量智,是名方便波罗蜜。能求上上胜智,是名愿波罗蜜。一切异论及诸魔众无能沮坏,是名力波罗蜜。如实了知一切法,是名智波罗蜜。《华严经》卷三十七,十地品【80】、心恒观察诸法真性非有非空中道妙理,于世俗事悉能办了,为化有情,恒修慈悲。以是因缘,即得名为愿波罗蜜。《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七,波罗密多品于一切法,了知善恶,远离邪见,摄受正法,不厌生死,不乐涅槃,即得名为智波罗蜜。《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七,波罗密多品【81】、亲近供养诸佛菩萨一切智者,常乐听闻甚深妙法,心生渴仰,恒无厌足。善能分别二谛真理,断除二障,通达五明,说诸法要,能决众疑。以是因缘,即得名为般若波罗蜜。为求半偈弃舍身命,不惮众苦,至大菩提。即得成就亲近波罗蜜。于大会中为人说法,于深妙义,无所秘惜,能令发起大菩提心,于菩萨行,得不退转。常能观察我身、兰若及菩提心、真实法身,如是四种无有差别。如是如是观妙理故,即得名为真实波罗蜜。《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七,波罗密多品【83】、对于一件可疑的事,是应当生起怀疑的。迦摩罗人啊,你们要注意:1.不可听信,因为你曾听过很长的一段时间。2.不要盲从传统,仅因为它很多代以来人们这么做。3.不要妄听谣言。4.不要肯定它,因为它符合你的教义。5.不可单靠理论和推测。6.不要妄下定论,依赖着你所看所听。7.不可单看事物的外象。8.不可执持你喜爱的任何见解和意见。9.不可因某事物似有可能而信以为真。10.不可因为你出于你对于你的导师的崇敬和推荐而接受任何想法。迦摩罗人啊,你应超越意见和信念。只有在你确知某事是不善,当接受、修持和圆满修习后导致更多瞋恚、更多贪欲和更多愚昧,因为你知道当你瞋恨、贪欲和愚昧时,这并不符合你的信仰或意见,要知道,瞋、贪、痴是普遍被人呵责的,它们是无益的,并且应当避开。反之,当你确知某事是善,当你信受奉行时会导致慈悲心、离欲和智慧,这些美德充分地允许你训练安宁的心,智者称赞慈悲的心、离欲和智慧,这就可以接受。这应是你审察真理的真伪,以及决定哪一种才是正确的修行。《增支部》三集,第654:,佛言【84】、婆罗门不受别人引导;他考察诸法,不予采纳。因此,他超越争论,不崇尚任何观点。信奉教条的人不会带来纯洁,他推崇臆想的观点,声称依靠它就有光明。就有纯洁,他看到的仅此而已。不随心所欲,不信奉教条;他摆脱观点,成为智者,不执着世界,不自怨自艾。《经集》第四品,第十三章《大积集经》【85】、对一件事的了解需要经过内在分析的发展,以及多种阶段。人们不应把某一阶段看成是终止,而应坚持到最终,看到真理为止。《中部》,第175经【87】、不接受谬论,有德,有见识,不贪恋爱欲,那就肯定不会再投胎。《经集》第,第八章《仁慈经》【88】、世间之人无知无信,常与诸根而为奴仆,唯见掌中,不观大利,易事不修,难者恒作。《大宝积经》卷五十七,佛为阿难说处胎会【90】、诸外道等有苦、集谛,无灭、道谛,于非灭中而生灭想,于非道中而生道想,于非果中生于果想,于非因中生于因想。《大般涅槃经》卷十三,圣行品【92】、世间所言论,一切是分别,未曾有一法,得入于法性。《华严经》卷十三,光明觉品【93】、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虽明世典,常乐佛法。《维摩经》卷上,方便品【95】、于甚深法,随己所取,执着妄说,违背正法,习诸外道腐败种子,设在余方,应为除灭,彼腐败者,一切天人,应共摧伏。《大宝积经》卷一一九,胜鬘夫人会【96】、抛弃所得,无所执着,甚至也不依赖知识;不追随宗教团体,甚至也不采纳任何观点。不制造任何观点,不推崇任何观点,不接受万物,不依赖德行戒行,这样的婆罗门走向彼岸,不再返回。《经集》第四品,第五章《至高八颂经》【98】、洞悉沙门、婆罗门的所有知识,摆脱对一切知识的贪求,超越一切知识,这样的人是精通知识者。《经集》第三品,第六章《娑毗耶经》【100】、譬少毒药能害多命,知彼毒已还能坏毒。又于分别而强分别,以清净有破烦恼有。如若有人为火烧烙,还炙以火。即以是贪,令断贪缚。而不能知是颠倒观想者,是人名为佛法中外道。《佛说大悲空智慧金刚大教王仪轨经》卷三【102】、无有法菩萨所不应学者,何以故?若菩萨不学一切法,不能得一切种智。《摩诃般若经》卷二十九,净佛国土品【104】、一切诸佛所开演,无量方便皆随悟,设诸如来所不说,亦能解了勤修习。《华严经》卷三十一,十回向品【105】、彼诸菩萨求正法时,当何所求?以要言之,当求一切菩萨藏法、声闻藏法,一切外论、一切世间工业处论。(古印度)弥勒《瑜珈师地论》卷三十八【110】、菩萨摩诃萨应先具足学一切道,道智具足已,应分别知众生深心。入众生深心相,人已,随众生心,如应说法。《摩诃般若经》卷二十四,种善根品【111】、如实了知世俗谛义,谓于五明处,如实了知胜义谛义。《解深密经》卷五【113】、又诸菩萨以世出世智,于五明处精勤学时,由遍满真如智多现在前故,速疾证得所知障净。(古印度)无著《显扬圣教论》卷六【114】、世间所有无量别,种种善巧奇特事,粗细广大及甚深,靡不修行皆了达。《华严经》卷三十一,十回向品【115】、经书禁咒术,工巧诸技艺,尽现行此事,饶益诸群生。《维摩经》卷中,佛道品菩萨于三千大干世界中,无有一事而不知者:若偈、若辞辩、若咒术、若戏笑、若歌舞作乐、若工巧。《大宝积经》卷一0七,大乘方便会【116】、善知十八工巧种种技术,并六十二眷属明论,及内明等,一切凡夫,治内烦恼。亦知世俗治生凡夫,经理资产。四十华严卷十【117】、如饭一粒熟,余粒即可知。诸法亦复然,知一即知彼。《大乘密严经》卷下【118】、于一法中解多法,于多法中解一法。《华严经》卷四十四,十忍品【120】、于不定事中,必应用不定智。若人于一切法中决定知,是人则必堕必定邪论中。若一切法必定,则诸所为应不须人工方便而得。《十住毗婆沙论》卷十【122】、非契真理,则失佛学之体;非协时机,则失佛学之用。(民国)太虚《人生佛教》【123】、时至今日,则须依于全般佛陀真理而适应全世界人类时机,更抉择以前各时域佛法中之精要,综合而整理之。(民国)太虚《人生佛教》【124】、今后之中国民族心理,其将吸收东西两半球、古今五千年各种民族之文化,陶铸为中国民族新心理,以为创造世界文化之发轫。(民国)太虚《中国近代之民族生活》【125】、学不难有才,难有志;不难有志,难有品;不难有品,难有眼。惟具超方眼目,不被时流笼罩者,堪立千古品格。品立则志成,志成,才得其所用矣。(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三【126】、有举世不知而我独知之识见,始能有举世不为而我独为之志气;有举世不为而我独为之志气,始能有人所不到而我独到之境界;有人所不到而我独到之境界,始能有举世不见知而不悔之胸襟。(当代)夏莲居《自警录》【127】、(四)法四依依于义不依语,依于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于法不依人。《维摩经》卷下,法供养品【128】、音声及文字,不应随顺转,应知真实义,无行以随行。实义无音声,亦无有文字,超过语言数,乃名为实义。《大宝积经》卷二十三,被甲庄严会【129】、譬如甘蔗味,虽不离皮节,亦不从皮节,而得于胜味。皮节如世话,义理犹胜味,是故舍虚言,思惟于实义。《大宝积经》卷九十二,发胜志乐会【130】、真实义者,微妙寂静,足涅槃因。言说者,妄想合,妄想者,集生死。大慧,真实义者,从多闻者得。大慧,多闻者,谓善于义,非善言说。《楞伽经》卷四【131】、我谓二种说:宗通及言说,说者授童蒙,宗为修行者。《楞伽经》卷三【133】、谓第一义圣乐言说所入,是第一义,非言说是第一义。《楞伽经》卷二【134】、假说世法,非第一义故,虽得世法而不执着;假说佛法,非第一义故,虽得佛法而不执着;假说菩提,非第一义故,虽得菩提而不执着得菩提者。善男子,假名言说,名字论量,名为世谛,于世法中无第一义;虽然,若离世法,第一义谛不可得说。《大乘宝云经》卷六【135】、如来依世俗谛为众生说,若有众生于此言教起于执着,如是等类,不应依趣。《大宝积经》卷五十二,菩萨藏会【136】、言词所说法,小智妄分别,是故生障碍,不了于自心。《华严经》卷十六,须弥顶上偈赞品【137】、如以空拳诱小儿,示言有物令欢喜,开手拳空无所见,小儿于此复号啼。如是诸佛难思议,善巧调伏众生类,了知法性无所有,假名安立示世间。《大宝积经》卷九十,优波离会【138】、如来以一切譬喻,说种种事,无有譬喻能说此法。何以故?心智路绝,不思议故。诸佛菩萨但随众生心,令其欢喜,为说譬喻,非是究竟。《华严经》卷五十二,如来出现品【139】、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法华经》卷一,方便品【140】、以佛眼观,一切诸法不可言说,所以者何?以诸众生性欲不同,性欲不同,种种说法。是故初说、中说、后说,文词是一,而义别异。《无量义经》【141】、佛言:我曾于此不说一字,汝亦不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文字言说皆远离故,由于此中说者、听者及能解者皆不可得。《大般若经》卷八十一,诸天子品【142】、佛言: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人般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楞伽经》卷三【144】、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金刚经》【145】、吾从成佛以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着。《法华经》卷一,方便品【146】、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金刚经》【147】、如来虽为一切众生演说诸法,实无所说。何以故?有所说者名有为法,如来世尊非是有为,是故无说。《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婴儿行品【148】、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释迦牟尼佛付法偈《五灯会元》卷一【149】、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圆觉经》卷上【150】、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应当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为亡失月轮,亦亡其指。《楞严经》卷二“佛家道家经典名句”中的语句,常常可以在朋友圈看到,也希望您能挑选自己喜欢的短句,发发朋友圈,保持好心情。更多好内容请阅读唯美经典名句,希望的人生美满而幸福!
安卓下载

扫一扫漫写短文网APP点击进行APP下载

IOS下载

扫一扫漫写短文网APP点击进行APP下载

手机访问 MAP TAG RSS
欢迎访问漫写短文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E-mail:

相关新闻

征文主题2023-04-24 19:11:53
征文主题2023-04-24 19:11:53
一首歌,一段故事2023-04-24 19:11:53
遇见2023-04-24 19:11:53
深夜故事2023-04-24 19:11:53
你曾是少年2023-04-24 19:11:53
后来的我们2023-04-24 19:11:53
告别2023-04-24 19:11:53

友情链接

上海后花园论坛_上海花千坊_爱上海同城论坛-夜上海论坛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