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醒后无路可走的绝望——从弗洛伊德主义看鲁迅的《伤逝》《伤逝》是鲁迅唯一一篇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的小说,写于》的文章多是抨击封建主义和批评个性主义居多,对鲁迅个人的心理苦痛的揭示却是很少。本文就这方面试图对鲁迅的梦醒后无路可走的绝望作过一次题为《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当时人们关注的重点是如何走出家庭,而鲁迅则在演讲中告诫大家:“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然而娜拉既然醒了,是很不容易回到梦境的,因此只得走;可是走了以后,有时却也免不掉堕落或回来。否则,就得问:她除了觉醒的心以外,还带了什么去?倘只有一条像诸君一样的紫红的绒绳的围巾,那可是无论宽到二尺或三尺,也完全是不中用的。她还须更富有,提包里有准备,直白地说,就是要有钱。”两年之后,鲁迅旧话重提,是因为他认为“娜拉走后怎样”的问题仍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次用了“新的生青年在勇敢地迈出了反抗的第一步后,所面临的两难处境:就如笼中鸟,不放不能飞,放了也飞不了。因此鲁迅创作《伤逝》的目的,不是为了表现青年人为争取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而对封建婚青年在冲出家庭的牢笼后如何才能走上“新的生路”。根据弗洛伊精神分析学说,鲁迅的意识层面是觉得自己必须坚信一切是可以找到生路的,是有希望的,然而,潜意识层面,对于这种现状是绝望的,带着清醒后的苦痛。这种绝望被他长久地压抑在潜意识层面,最后通过写作来转移。也许,从前面分析的写作动机来看,《伤逝》应该是积极的,坚信“新的生路”会很快出现的。他总是给我们豁达乐观的印象,但他有过悲观、厌世乃至绝望吗?鲁迅的笔锋所指,所向披靡,但他就没有过受挫感和失败感吗?鲁迅是反封建的勇士,但他又为什么竟不得不屈从于母命,与一个他并不相识、更谈不上爱的女人在传统的鼓乐声中拜堂成亲呢?他总像一个战士举起投枪,并且正中敌人的心窝。然而鲁迅也终于发现,自己的力量是多么的软弱和渺小。鲁迅。就像子君和涓生,开始的时候是多么坚伤无法弥合,受挫感和失败感越来越强烈,鲁迅的意识中也越来越明显地出现现实的苦痛,而鲁迅也做了一个超人的梦,然后重回现实的绝望
Copyright © 漫写爱上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