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珠帘繁华去,
冷雾寒霜,
满目伤心句。
犹恨梁间呢喃语,
惹起新愁无意绪。
此去天城多少路?
咫尺天涯,
心似黄莲苦。
对影莫怜花无主,
一夕凋零随风住。
版权作品,未经《漫写爱上海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诗文解释】美人卷起珠帘,紧锁着蛾眉久久地坐着。只看见泪水湿成一片,不知心中怨恨谁。美人久久地独坐,深锁双眉,泪湿一片,思念情人,充满了哀怨之情。这首诗刻画人物细致生动,层次分明,含蓄深厚,余味无穷。多情因甚相辜负。轻拆轻离,欲向谁分诉。泪湿海棠花枝处。东君空把奴分付。因为长短句的形式更善于表达婉转的情致。然而,此曲表达的忠贞不渝跟两位古人诗句的哀怨或负心截然不同。“镌刻好,每道眉间心上”女主人公工于丹青,但这次不是一般地作画,画的是她的心上人。无需构思,因为形象早已成竹在胸,且刻骨铭心,所以挥毫间每一道线条都那么沉着有力,如同入木三分的雕刻一般。“画间透过思量”,此画不仅神形毕肖,而且倾注了主人公全部的心血与情感。“沾染了,墨色淌;千家文,都泛黄”这新鲜的画作,墨迹未干,还在绢或纸上渗透,就已经使千家的名文都黯然失色了。因为千家文自是千家文,描述的是他人的情愫,远不及当事者当下的情感那么丰满真切。“夜静谧,窗纱微微亮”有解读为天快亮了,实在是胆大心粗。“窗纱微微亮”,并不是从亮着灯的室内看到的情景,如果是那样,外面的天应该已经大亮,曙光透进来,使灯烛暗淡才会发觉。正常情况下,夜间室内有灯,看窗纱外应该漆黑才对。而且与“夜静谧”不相协调,因为天大亮时,外面一定是人声鸟语喧嚣的。此时应该是夜深人静,从外面看到或想像的情景——佳人已经画到子夜。歌词思维是跳跃的,且用词简练,许多东西省略了,要读者自己去合理补充。“拂袖起舞于梦中徘徊,相思蔓上心扉”,也许是累了,靠着几案打盹,或者和衣而睡。醒有所思,睡有所梦。梦中为良人拂袖起舞,但醒来,良人并不在身边,又重新陷入思念。最初只听歌曲时,想当然地认为是“相思漫上心扉”,后来看原歌词,居然是“相思蔓上心扉”一叹!《爱如潮水》了,相思没那么汹涌澎湃;后者则成了李清照《声声慢》的“剪不断,理还乱”,如菟丝子、汝萝那样的藤蔓植物一样纠缠着爬上心扉。相思应该是这样绵长的。一字之差,天悬地隔。“她眷恋,梨花泪”,有人读解为“她眷顾自己梨花春带雨的样子”,把女主人公误解成有自恋癖了。这一句的宾语缺失,容易把不是宾语的“梨花泪”误当成宾语,即他眷恋的是心上人,而不是自己的眼泪。而且前后正好构成因果关系,因为她眷恋心上人,所以她流泪了。当然,她流泪的样子在外人看来犹如梨花带雨,令人怜惜。“静画红妆等谁归,空留伊人徐徐憔悴”仿佛良人还活着,或虽无身形,其灵魂就在近处欣赏着自己。所以佳人事死如事生,还是平静地画好妆,似乎在等待他归来。歌词中,“等谁”、“为谁”其实都是无疑而问,作为第三方观察者,固然不知其心上人为谁,于佳人自己显然是不言自明的。但相思苦苦催逼,故伊人渐渐憔悴。“啊,胭脂香味,卷珠帘,是为谁;啊,不见高轩,夜月明,此时难为情。”画妆的胭脂发出淡淡幽香,此胭脂也许并非实指,而是代指佳人本身的香气,甚至香气也可能只是象征其高洁的性情。她为良人的归魂卷起珠帘。不见是反语,是正见的意思,古诗中常用的“君不见”句式——难道你没有看见夜月正明吗?佳人在高楼上明月下形影相吊,此情此景,情可以堪?相思越是孤寂越是难忍!这一节极尽凄凉清冷。“细雨落入初春的清晨,悄悄唤醒枝芽”细雨润物无声,新绿抽吐,我们的女主人公完全无心看风景,如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其用情之深也如此。“听微风,耳畔响,叹流水兮落花伤。”转眼间已到了暮春,“听微风,耳畔响”不能连在一起理解,否则就有耳听微风,微风在耳畔响这种重复罗嗦的毛病。耳畔响的应该是流水声,而落花应该是看得见的。听着风声水声,看见春花飘落,随流水而去。伤春的情怀油然而生,即使是普通人也会这样,何况是相思中的佳人!“谁在烟云处琴声长”此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烟云深处传来悠长的琴声,令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在外景和事件衬托下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一种是佳人走入乱山深处,寓景伤怀,自弹琴曲。而烟云处往往远离尘寰,暗示隐居或遁入空门,以她一生的孤寂,来守护一世的真情!我更倾向于后者。小轩窗,静听风,一帘梦,谁与共?望窗外,薄春三月,艳阳明媚,春意渐浓,微风拂面,尚不见,南归燕。十里长亭望断,终不还。待到杏花开遍,桃李满院,芳草萋萋柳如烟,我是否还能将,那一抹春的颜色,画于你眉间?万种春愁无著处。春已将归,愁也应该去。侬替春愁春不语。一般都是无情绪。多情因甚相辜负,轻拆轻离,欲向谁分诉。泪湿海棠花枝处,东君空把奴分付。
爱上海Copyright © 漫写爱上海网
文字优雅,文笔优美,文风清新,文采斐然!大赞!希望推出更多优秀作品
欣赏
好文章,赞一个!
文章棒棒哒!
好文章,赞一个!
好文章,赞一个!